

1.
動詞
引逗。
2.
動詞
招引。
3.
動詞
逗笑兒。
4.
動詞
有趣;可笑。
5.
動詞
停留。
6.
同“讀”。舊指文章里一句話的意思沒完而誦讀時要稍稍停頓的地方。
1.
止;停留。
1.出自《思玄賦》亂弱水之潺湲兮,逗華陰之湍渚。
2.出自《雜體詩·效謝莊〈郊游〉》肅舲出郊際,徙樂逗江陰。
3.出自《奉酬李中丞洪湖西亭即事見寄兼呈馮處士時中丞量移湖州長史》詩樵子逗煙墅,漁翁宿沙汀。
4.出自《雁後歸·想娉婷》詞青松巢白鳥,深竹逗流螢。
2.
繞道。參見“逗橈”。
1.出自《史記·韓長孺列傳》逗是下恢(王恢)廷尉。廷尉當恢逗橈,當斬。
2.出自《奏彈曹景宗》臣聞將軍死綏,咫步無卻;顧望避敵,逗橈有刑。
3.出自《失題》詩逗撓官軍亂,優容敗將頻。
4.出自《舊五代史·僭偽傳·劉守光》汴將氏叔琮逆戰,燕軍逗撓,退保瓦橋。
5.出自《臨江參軍》詩逗撓失事機,倏忽不相及。
3.
投合;接合。
1.出自《詠鞞應詔》抑揚動雅舞,擊節逗和音。
2.出自《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裙式以緞裁剪作條,每條繡花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謂之鳳尾。
3.出自《還鄉記》何德成卻是手不停地修床,逗桌子腳,補腳盆水桶,沒有閑過。
4.
句中的停頓。
1.出自《宋書·樂志一》二代三京,襲而不變,雖詩章詞異,興廢隨時,至其韻逗曲折,皆系於舊,有由然也。
2.出自《文選·馬融〈長笛賦〉》故聆曲引者,觀法於節奏,察變於句投,以知禮制之不可逾越焉
3.出自《論朗誦詩》但是這對話得干脆,句逗不能長,并且得相當勻整。
5.
臨,到。
1.出自《彭蠡湖上》詩決晨趨北渚,逗浦已西日。
2.出自《水龍吟·丁經之用韻詠園亭次韻以謝》詞逗歸來,折得花枝教看,似人人么?
3.出自《長生殿·偵報》逗的鼙鼓向漁陽動也,爺爺呵,莫待傳白羽始安排,小哨呵,準備閃紅旗再報捷。
6.
趁,趕。
1.出自《白鷺》詩江南淥水多,顧影逗輕波。
2.出自《晚渡》詩各樣蓮船逗村去,笠檐蓑袂有殘聲。
3.出自《進賢初食白菜因名之以水精菜云》詩江西菜甲帶霜栽,逗到炎天總不佳。
7.
透露;顯露。
1.出自《藉田詩》嚴駕佇霞昕,浥露逗光曉。
2.出自《秋雨初霽嶰谷半槎招同人集看山樓填此曲予以病不赴》瓷青天逗,綃紅霞漏。
3.出自《銀龍集·游離》一種照例和氣、穩重的表情,從他臉上的肉紋中逗出來。
4.出自《八百壯士》英國兵的勸告只從士兵談話中逗出。
8.
投射。
1.出自《開元觀閑居酬吳士矩侍御三十韻》簫聲吟茂竹,虹影逗虛檐。
2.出自《酬王浚賢良松泉二詩·泉》疾傾橫逗勢未足,嗟此善利何時殫。
3.出自《一斛珠·新月》曲萬里云輕,一點清光逗。
9.
穿通,穿過。
1.出自《連州刺史廳壁記》襲山逗谷,化為鮮云。
2.出自《瀟湘》詩流古遞今空作島,逗山沖壁自為潭。
10.
度,時間的延續。
1.出自《滕季度墓志銘》韓讬胄方擅事,尤忌君,故為軟語逗歲月。
2.出自《藝圃擷余》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時代聲調,故自必不可同。然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何則?逗者,變之漸也,非逗,故無由變。
11.
投放。參見“逗藥”。
1.出自《黃鶴樓》你將這魚除鱗切尾,逗鹽加醬,當面制造。
12.
引,疏導。
1.出自《懷錦水居止》詩朝朝巫峽水,遠逗錦江波。
2.出自《新唐書·西域傳上·焉耆國》逗渠灌田,土宜黍、蒲陶,有魚鹽利。
13.
引起;觸動。
1.出自《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2.出自《長生殿·哭像》??騰騰寶香,映熒熒燭光,猛逗著往事來心上。
3.出自《鵬程》對于戴過方帽子的教友,這遺囑逗出的可不是閑話了。
14.
引逗;撩撥。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不良的賤婢好難容,要砍了項上驢頭。多應是你廝迤廝逗。
2.出自《謝天香》我說甚么來?直逗的相公惱了。
3.出自《駱駝祥子》得了,祥子,逗著你玩呢!
4.出自《韋護》他笑自己,怎么韋護會被一個年輕女孩逗著。
15.
逗趣,說話或行動使人發笑。
1.出自《中國姑娘》她想起了一件往事,一件挺逗挺逗的往事。
2.出自《水泡子》他笑的時候……整個臉顯得傻呼呼地特別逗。
3.出自《正氣歌》那天真的樣子,真是笑死人,又逗死人。
16.
通“竇”。洞穴。
1.出自《水經注·淇水》又東南流,歷土軍東北,得舊石逗,故五水分流,世號五穴口。
17.
通“抖”。抖動。
1.出自《城南聯句》逗翳翅相筑,擺幽尾交榜。
2.出自《兒女英雄傳》見他把臉一沉,把眉一逗,望著鄧九公道:“師傅!你這話從何說起!”
3.出自《老張的哲學》男人們閉住了氣,女人們拔起小腳一逗一逗的往大廳套間跑。
18.
相聲藝術中演員在敘述故事時組織笑料的一種方法。
1.月旦。指舊歷每月初一。
2.指月旦之雨。
3.每月的定額。
1.即月暈。
1.指內房。女眷的居室。
2.指產婦坐月子時的臥房。
1.喻指皇后。語本《禮記.昏義》"故天子之與后﹐猶日之與月。"
1.明代京官除俸金外﹐按等級每月另給的開支◇亦泛指每月支領的費用。
1.亦作"月份"。
2.猶月限。指規定的時限。
3.指懷孕足月﹑將要分娩的期限。
4.指某一個月。
5.指一個月的時間。 6.指按月所支的份額。
1.見"月分"。
1.彩畫單張年歷的舊稱﹐亦用以稱日歷。
1.見"月俸"。
1.亦作"月奉"。
2.舊時官吏每月所得的俸錢﹑祿米◇亦泛指每月的薪俸。
1.即月宮。
1.修月之斧。神話傳說﹐月由七寶合成﹐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故有此稱。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
2.比喻盡文章能事。
3.斧名。刃口呈偃月形﹐故名。
1.燈盞的別名。
1.中秋節夕﹐婦女拜月時所唱的歌。
1.蛤蜊的別名。古人謂蚌蛤之實虛隨月之望晦而變化﹐故稱。
1.猶月俸;月餉。
1.論月受雇的傭工。
1.古代神話傳說月中的宮殿﹐為嫦娥所居。又稱廣寒宮。
2.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自稱太陽﹐而稱其妻為月宮。
1.舊歷月頭或月尾時的蛾眉月。其狀似鉤﹐故稱。
1.猶月榭。
1.月選所選出的官。
1.館名。傳說舜時筑于衡山之麓以望月﹐故名。
1.月亮的光線﹐是由太陽光照到月球上反射出來的。
2.見"月光童子"。
1.藤本植物﹐莖綠色﹐有乳汁﹐葉互生﹐卵形。秋季開花﹐花大﹐傍晩開放﹐潔白芳香。果實卵形。原產熱帶﹐我國各地多有栽培﹐用種子或扦插繁殖。除供觀賞外﹐嫩枝可用來嫁接甘薯﹐肉質花萼可食用。
1.即月光紙。
1.即月洞門。
1.佛經中人名。其父申日為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長者﹐信外道﹐作火坑欲害佛﹐月光童子諫之不聽◇佛至﹐現大神力變火坑為七寶紫紺池﹐中生蓮花大如車輪。父自悔責而皈依佛法。佛言童子來世當生秦國為圣君﹐受經法﹐興道化。見《月光童子經》﹑《申日經》﹑《法苑珠林》卷九六。亦省稱"月光"﹑"月光子"。
1.繪有月神和月宮的紙。舊俗為中秋節祭月之用。
1.見"月光童子"。
1.月亮的別稱。因月圓中規﹐故稱。
2.按成規每月付給的費用。
1.舊時每月按例付給學徒﹑奴婢等的零用錢。
1.謂月亮順軌道運行。
2.月亮運行的軌道。借指遠方。
1.月影﹐月亮。
2.用于夜間觀測月球的儀器。
1.月廓。月亮的輪廓﹑形狀。
1.中秋節應節的果品。
1.為減殺水力﹐開鑿成的偃月形的河道。
1.黑夜無月光。
1.語出元元懷《拊掌錄》"毆陽公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后用以比喻險惡的環境。
1.舊歷月末月初無月光的夜晩。也稱月黑夜。
1.月影;月光。
2.比喻女子的妝痕。
1.婦女行經時流出的血。
1.月下的門戶。
2.神話傳說中修月的人家。語本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因開幞﹐有斤鑿數事。"后用以喻能文者。
1.月光照耀的帷薄。語本南朝宋謝惠連《雪賦》"夜幽靜而多懷﹐風觸楹而轉響﹐月承幌而通暉。"
1.月計。每月的收支統計。
2.指按月總計。
1.指月內應禁忌的事情。
1.謂月盡﹐多指農歷每月的最后一日。
1.指月亮;月光。
2.道家傳說月中的五夫人。
1.月工。論月受雇替人干活的人。
1.農歷每月初一或指正月初一。《周禮.地官.族師》"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月吉,則屬民而讀邦法,書其孝弟睦媋有學者。"鄭玄注"月吉,每月朔日也。"賈公彥疏引杜子春曰"當為正月吉日。"一說指一月中的吉日。參閱清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上.朔日不謂之吉日》。
1.每月的收支統計。
2.每月總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