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傳送;傳遞。
2.
副詞
順著次序。
3.
名詞
姓。
1.
同“遞”。
1.出自《玉篇?辵部》“遞”,同“遞”。
2.出自《集韻?薺韻》遞,更易也。或從弟。
2.
亦作“逓”。
3.
順次;依次。參見“遞進”。
1.出自《周書·異域傳上·獠》自江左及中州遞有巴蜀,多恃險不賓。
2.出自《奉贈苗員外》詩八龍承慶重,三虎遞朝歸。
4.
傳送;傳遞。
1.出自《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夫人見飯向前遞,慳貪未吃且空爭。
2.出自《與崔策登西山》詩馳景泛頹波,遙風遞寒筱。
3.出自《踏莎行·金錢卜歡》詞花房羞化彩娥飛,銀橋密遞仙娥信。
4.出自《四世同堂》瑞豐看出來胖學生的不好惹,趕緊把旗子向胖子背后的人遞,也同樣的遇到拒絕。
5.
押送。
1.出自《宋史·洪皓傳》粘罕怒,將殺之。旁一酋唶曰:“此真忠臣也。”目止劍士,為之跪請,得流遞冷山。
2.出自《牡丹亭·硬拷》領解的是藍橋驛,配遞乘龍。
6.
驛站。
1.出自《芝田錄》李德裕取惠山泉,自常州至京置遞,號水遞。
2.出自《元史·世祖紀七》詔定賦租,立站遞,設衛送軍。
7.
驛車,驛馬。
1.出自《縛戎人》詩黃衣小使錄姓名,領出長安乘遞竹。
8.
蜷曲。謂手足拘攣之癥。一說,足病。參閱郭沫若等集校。
1.出自《管子·入國》凡國都皆有掌養疾,聾盲、喑啞、跛躄、偏枯、握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
9.
量詞。表示動作依次經過的段落。
1.出自《幻滅》和風一遞一遞地送來了水車的刮刮的繁音和斷續的秧歌。
10.
交替;輪流。
1.出自《楚辭·九辯》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陰陽不可儷偕。
2.出自《宿青草湖》詩寒冰爭倚薄,云月遞微明。
3.出自《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自大地初有生物,以至於今日,凡數萬年,相爭相奪,相博相噬,遞為強弱,遞為起滅。
1.政治上的派別。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即改變各級政府機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直接經營管理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沒有經營管理自主權的狀況,使政府機構主要擔負經濟全局的宏觀調控職能,國有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經濟主體;企業與政府機構不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兩者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是增強企業活力的重要一環。
1.政治清明,人心歸向,上下團結。
①指國家權力,即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實行政治統治的權力。具有強制性,由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保證其實現。②體現國家權力、行使國家職能的機關的總稱。
1.國家機關。
1.執政的人。
1.政治審查的簡稱。
1.官吏的政治聲譽。
1.政務。
2.謂有處理政治事務的才能。
1.唐宋時宰相的總辦公處。唐初始有此名,設在門下省,后遷到中書省。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稱中書門下,因宰相名義上即為中書門下省長官之故。下設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北宋就中書內省設政事堂,簡稱中書,與樞密院分掌政﹑軍,號稱"二府"。元豐改制后,遂以尚書省的都堂為宰相辦公所在,因也稱都堂為政事堂。
1.討伐敵人。政,征伐。
1.政治上的首要大事。
1.政治大權。
1.政治方略。
1.政治與風俗。
政權的組織形式。即統治階級采取什么形式組織自己的政權。由國體所決定,與國體相適應。因為具體的情況不同,國體相同的國家,可以有不同的政體。如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都是無產階級專政,政體則可以是蘇維埃制、人民代表大會制等不同的形式。
1.猶政令。
1.政事順遂,人民和樂。
1.治道。
2.仕途。
1.法紀。
1.政治委員的簡稱。
1.行政事務。泛指國家的管理工作。
1.某些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在1954年9月以前我國中央人民政府用此名稱,后改稱國務院。
1.指政法條文。
2.政治情況。
1.政治協商會議的簡稱。詳"政治協商會議"。
1.政令和刑罰。
1.指杰出的政治人物。
1.政治秩序。
1.猶政教。
1.施政的要領。
2.從事政治活動而有權勢﹑地位的人物。
1.謂賄賂公行,政治腐敗。
1.嚴正批評。政,通"正"。
2.關于政事的討論。
1.政事役使。
1.政令由一己發出。指把持大權,獨斷專行。語本《史記.項羽本紀》"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1.為政的本源。
1.政治斗爭。
1.指賦稅。
1.政治制度。
階級、政黨、民族、國家內部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又為經濟基礎服務。當社會上存在著階級的時候,突出表現為敵對階級之間的斗爭。其核心問題是政權問題,包括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兩個方面。
1.見"政治避難"。
一國公民因政治原因為避免遭受迫害而逃亡他國,并要求他國準予居留的行為。準予逃亡者居留、不把他引渡回國,就稱為庇護”,即同意政治避難。我國憲法規定,對于因政治原因要求避難的外國人,可以給予受庇護的權利。
人文地理學分支之一。研究政治現象空間分布的科學。內容包括國家的領土、疆界、首都、行政區劃,以及國際政治關系的格局及其發展變化等,為國家的政治決策、國際事務等工作提供依據。
1.由于從事某種政治活動被政府認為犯罪的人。
1.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并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多指國家﹑政黨的領導人物。
簡稱教導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營和相當于營的單位負責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領導干部。與同級軍事指揮員同為部隊或單位的首長,對部隊或單位的工作共同負責。
研究經濟關系和經濟運行規律的科學的通稱。17世紀中葉產生了以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其理論含有科學成分。19世紀,古典政治經濟學被庸俗化。19世紀初產生的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一方面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一方面贊美小生產,夢想恢復小生產方式。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徹底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實質,指出它的發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從而,真正創立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
恩格斯作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范疇,論述了消滅私有制的必要性,對社會主義革命作了初步論證。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篇經濟學著作。
相對于具體工作路線而言,稱基本路線”;相對于思想路線、組織路線而言,稱政治路線”。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路線,也就是黨在這一階段的基本路線。
公民依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公民基本權利的重要部分。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擔任國家公職的權利,擔任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等。
特指我國在政治體制上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