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姓。
2.
〈書〉同“貲”。
1.
希求;思慮。
1.出自《禮記·少儀》不疑在躬,不度民械,不愿於大家,不訾重器。
2.出自《韓非子·亡征》變褊而心急,輕疾而易動發,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
3.出自《勇惠》臨財而不訾,臨難而不避者,圣人之所取,而君子之行也。
2.
衡量;計量。參見“訾相”。
1.出自《商君書·境內》其獄法:高爵訾下爵級。
2.出自《抱樸子·時難》懷其王佐之器,抱其邈世之材,秉竿擁筑,老死於庸兒之伍,而遂不遭文王、高宗者,必不訾矣。
3.出自《祭高樞密若訥文》江含海畜,其富無訾。
3.
通“貲”。錢財。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相如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也,更名相如。以訾為郎,事孝景帝,為武騎常侍,非其好也。
2.出自《慈利州天門書院碑》惟此田氏,訾長厥里。
4.
通“恣”。放縱。
1.出自《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謂處士者……行偽險穢而強高言謹愨者也,以不俗為俗,離縱而跂訾者也。
5.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單子取訾。
6.
姓。漢有樓虛侯訾順。見《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訾氏,《風俗通》:帝嚳妃,訾娵氏女。姓苑云:今齊人。漢功臣表有樓虛侯訾順。望出渤海。姓苑云,本姓祭,以為不祥,改為訾。
7.
通“咨”。嗟嘆之辭。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三》一人曰:“訾!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請以臣之血湔其衽。”
2.出自《呂氏春秋·權勛》子反叱曰:“訾!退!酒也。”
3.出自《漢書·禮樂志》六龍之調,使我心若。訾黃其何不徠下!
8.
通“貲”。資給。參見“訾養”。
1.出自《戰國策·齊策四》今先生設為不宦,訾養千鐘,徒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也。
9.
通“貲”。罰款。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禱,是愛寡人也。”
2.出自《諸子新箋·韓非子》訾,借為貲。《說文》:“貲,小罰,以財自贖。”漢律:“民不繇,貲錢二十二。”是貲之本義為罰。”
10.
引申為索取財物。參見“訾笮”。
1.出自《開封府推官金部員外郎劉君墓志銘》有迫人之危,以取貨于大江風濤之間,及挾奸以相訾笮欺罔於市井閭里者,公悉能鉤察其情。
1.真假。請﹐通"情"。
1.敬辭。用于請求對方解答問題。
2.猶試問。
3.請安問候。
1.亦作"請仙"。
2.舊時一種迷信活動。扶乩求仙﹐以卜休咎。
1.謂請先受審認罪。
1.亦作"請間"。
2.謂請求在空隙之時白事﹐不欲對眾言之。
1.猶言迎來送往。
2.有所請求而謝之以禮物。
3.請問。
1.請求離去﹐辭別。
2.敬辭。請動身。
3.請求前往作戰。
1.清制﹐欽差及三品以上外任官員﹐赴任時謁見皇上辭行﹐謂之"請訓"。
1.古代下級官吏遇到疑難案件不能決斷﹐請求上級機關審核定案﹐稱為"請讞"。
1.取藥﹔買藥。
1.向人請教學業。
1.請求﹔干求。
2.請求謁告。
1.要求老師再講一遍。
2.請求增加。
1.舊時鹽商要在某地經營鹽業﹐必須繳納某地的引(規定的單位重量)稅方可請領營業執照﹐謂之"請引"。
1.求雨。
1.請求援助。
1.要求參加戰斗。
2.引申指積極要求參加和完成某一項工作或任務。
1.招請。
1.請求指正。多用為敬辭。
1.敬辭。請斧正。
1.請求停止﹐請求罷休。
2.猶言請允許中止交往。請﹐敬辭。
3.猶言請允許留下。請﹐敬辭。
1.請求天子下令。
1.亦作"請囑"。
2.猶請托。
1.見"請屬"。
1.請帖。
1.請求批準。
1.《戰國策.燕策一》載﹕燕昭王即位后﹐欲招攬賢才﹐謀于郭隗。郭隗曰﹕"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后遂以"請自隗始"為自薦之辭。
2.用以表示由自己帶頭之意。
①自認有罪,請求懲處負荊請罪。②請求免罪吏民赍貨求官請罪者,道路相望。
1.傾瀉。寫,通"瀉"。
1.亦作"謦咳"。
2.咳嗽。亦借指談笑﹐談吐。
1.見"謦欬"。
1.指款敘﹐懇談。
1.指談吐。
1.見"牽絲"。
1.猶棕。
1.即青幫。
1.指賀禮。
1.見"慶抃"。
1.亦作"慶忭"。
2.慶幸,喜悅。
1.指古代皇帝祭祀﹑封禪之禮告畢。
1.古代皇帝祭祀﹑封禪禮畢時,慶賀成功的筵宴。
2.慶賀功名成就的筵宴。
1.賞賜。
1.慶幸感戴。
1.對別人生日的敬稱。
1.特指帝王的誕辰。
1.慶祝典禮。
1.亦作"慶吊"。
2.慶賀與吊慰。亦指喜事與喪事。
1.傳說中人名。為帝堯之母。古成陽(河南省范縣)堯陵南有慶都陵。見《宋書.符瑞志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瓠子河》﹑《序》唐陸德明釋文。
1.賀信。
1.光榮的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