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撐作用的構件,多用木、石等制成。
2.
名詞
像柱子的東西。
3.
名詞
琴瑟上架弦的木條,可以移動以確定音階,便于按弦取音。
4.
名詞
(Zhù)姓。
1.
支撐房屋的柱子。
1.出自《莊子·人間世》散木也……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
2.出自《史記·刺客列傳》秦王環柱而走。
3.出自《送僧澄觀》詩清淮無波平如席,欄柱傾扶半天赤。
4.出自《西游記》屏門上,掛一軸壽山福海的橫披畫;兩邊金漆柱上,貼著一幅大紅紙的春聯。
2.
泛指柱狀之物。
1.出自《墨子·備城門》借車之柱,長丈七尺。
2.出自《晉書·王澄傳》時京師危逼,澄率眾軍,將赴國難,而飄風折其節柱。
3.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一》冒雨西行五里,至礱巖……巖洞前門東向,后門北向,西入甚奧,中有立筍垂柱。
4.出自《文選?江淹〈別賦〉》掩金觴而誰御,橫玉柱而霑軾。
3.
樂器上的系弦木。
1.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趙括),若膠柱而鼓瑟耳。
2.出自《錦瑟》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3.出自《續世說·直諫》然急趨無善跡,促柱少和聲。
4.出自《秋風行》嗟嗟此曲重難陳,柱摧弦斷長愁人。
4.
指毛筆筆頭中心部分的硬質毛。
1.出自《古今注·問答釋義》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
5.
直立高聳。
1.出自《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逕。
2.出自《山海經·大荒東經》有山名曰孽搖??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
6.
僵硬,不靈活。
1.出自《夢溪筆談·技藝一》凡弓,節短則和而虛,節長則健而柱,節得中則和而有力。
7.
鄂溫克族語。對住宅的稱呼。
1.出自《森林里的歌聲》聽說山外人的柱像石頭一樣,是方塊的,騎的馬和鹿一樣快。
8.
通“祝”。折斷。
1.出自《荀子·勸學》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9.
姓。春秋莒有柱厲叔。見《呂氏春秋·恃君》、《列子·說符》。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柱氏,柱下史官之后。古有柱厲叔。
1.皇裔。
1.指龍旗。
1.即龍鯉。一說指鯢魚,人魚。
2.古國名。
3.道教符箓。
1.指魚龍雜戲。
1.高大軒敞的車輿。
2.由龍拉的車輿。
3.天子的車輿。
4.借指皇帝。
5.指皇帝的統治區。輿,輿地。
1.龍旗。借指皇帝。
1.雷陣雨。
1.亦作"龍御"。
2.《太平御覽》卷三引《淮南子》"爰上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注"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即六龍也。"后因以"龍馭"指太陽。
3.指天子車駕。
4.借指皇帝。
5.謂君臨天下。 6.婉詞。謂帝王去世。
1.見"龍馭"。
1.深淵。古人以為深淵中藏有蛟龍,故稱。
2.古劍名。
1.見"龍圓"。
1.亦作"龍元"。
2.即龍洋。
1.指龍駕的車。
1.喻王者興起。語本《易.干》"見龍在田……或躍在淵。"
2.喻縱橫馳騁,奮發有為。
3.飛駛貌。
4.騰飛貌。
1.喻高舉遠逝。
1.天之之柩。
1.見"龍藏"。
1.澤蘭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澤蘭》。
1.龍形紋。
2.奇麗的辭藻。
1.龍宮。
1.畫有龍的旗幟。
1.飾刻龍形的酒盞。
1.本謂陰陽二氣交戰。《易.坤》﹕"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后遂以喻群雄爭奪天下。
1.同"龍爭虎斗"。
1.見"龍血玄黃"。
1.喻戰爭激烈。
1.龍紋;龍形。
2.指龍旗。
3.皇帝的儀仗。唐溫庭筠《湖陰詞》"白虬天子金閎铓,高臨帝座回龍章。"亦借指皇帝。
4.指得專征伐的大將之旗。
5.畫或繡龍之服。天子之服。語出《禮記.明堂位》"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龍章。" 6.袞龍之服和章甫之冠。 7.喻不凡的文采﹑風采。 8.對皇帝文章的諛稱。
1.不凡的儀表風采。
1.喻文采炳煥。
1.對帝王的文章﹑詔書﹑敕令的諛稱。
2.指道教的符箓。
1.酒杯。借指美酒。淥,同"醲"。
1.清波。
1.清澈的池塘。
1.清澈回旋的水。
1.清水。
1.美酒。淥,同"醲"。
1.眼睛的俗稱。
1.美酒名。淥,同"醲"。
1.濕潤貌。
1.清澈的水。
2.古曲名。
1.傳說中的人名。顓頊之師。
1.美酒。淥,同"醲"。
1.酒的別稱。淥,同"醲"。
1.亦作"硉兀"。
2.高聳;突出。
3.引申為委屈不平。
4.嚴峻。
5.豪放;高亢。
1.勤勉不懈貌。
1.象聲詞。形容雷聲。
1.見"硉砵"。
1.即綠豆。
2.端硯的一種。因硯有眼如綠豆而得名。
1.物體運動貌。
1.指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