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儲存;收藏。
1.出自《呂氏春秋·樂成》我有田疇,而子產賦之;我有衣冠,而子產貯之。
2.出自《唐故相國李公集紀》元和初,憲宗遵圣祖故事,視有宰相器者貯之內庭,繇是釋筆硯而操化權者十八九。
3.出自《高高的白楊樹·澄河邊上》現在,坑里已貯著一汪一汪的雨水,路上卻已空蕩蕩的。
2.
指儲存的財貨。
1.出自《漢書·貨殖傳·子贛》子贛既學於仲尼,退而仕衛,發貯鬻財曹魯之間。
3.
盛,把東西放在器具里。
1.出自《四分律·衣揵度之三》某甲比丘命過,所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此住處現前僧應分。
2.出自《聊齋志異·賈奉雉》仆適自念,以金盆玉碗貯狗矢,真無顏出見同人。
3.出自《陪朝鮮貴賓游華清池再和郭老蒼字韻》彼夸土豆燒牛肉,我樂牢盆貯餼羊。
4.
停放,安置。
1.出自《南史·梁邵陵攜王綸傳》忽作新棺木,貯司馬崔會意,以轜車挽歌為送葬之法,使嫗乘車悲號。
2.出自《三月十日韓子華招飲歸城》詩雀眼涂金銀篾籠,貯在當庭呼舞娃。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寒舍有別館園亭,可貯尊眷,何不就同攜到舍住下?
5.
唐時圖籍副本之一。
1.出自《新唐書·百官志二》秘書郎三人,從六品上。掌四部圖籍。以甲乙丙丁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貯。
6.
通“佇”。等待。
1.出自《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飾新宮以延貯兮,泯不歸乎故鄉。
2.出自《玉壺清話》﹝李建中﹞《西湖》詩有“漲煙春氣重,貯月夜痕深”之句。
1.法度規律。
1.內亂。軌,通"宄"。
1.合乎一定規范的言論。
1.法式楷模。
1.謂納入某種范圍。
1.禮儀容制。
1.效法。
2.規范,法式。
1.指法度體制。語出《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1.統計理財的方法。
1.謂使人行為不致越軌。
1.道路。
1.《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后以"軌文"指國家體制法度。
1.指古代戶口編制中的基層組織。以五人為伍,五家為軌。
1.軌范;準則。
2.指規范事物。
1.謂作事物的規范﹑世人的榜樣。
1.見"軌范"。
1.法度。
1.軌范的行為。
1.訓誡。
2.軌范法則。
1.法則,儀制。
1.規則;準則。
車輪行過留下來的痕跡。比喻已往曾有人走過的道路或做過的事情。
墊在鋼軌下面的結構物,通常用木頭或特制的鋼筋混凝土制成,用來固定鋼軌的位置,并將火車的壓力傳到道床和路基上。
1.法則制度。
2.謂以某種法則制約。
1.車輪輾過之痕跡。
2.喻法則,規范。
3.指舊軌故跡。
1.收藏;置放。
1.擱置器物的架子。
2.擱置。
1.置放架上。
2.藏書架。
1.儲藏室。
1.同"庪縣"。
1.收藏﹑管理。
1.收藏;擱置。
1.詭辯。亦指詭辯之辭。
1.失意貌。
1.異常。
1.詭辯之辭。引申為旨意特異之辭。
1.怪異荒誕。
1.幾得,差不多得到。
1.謂得與失皆出于偶然。
2.時而得,時而失。猶言有得有失。
1.幾欲;將要。
1.辭意詭異﹑語調激切的詩。《荀子.賦》"天下不治﹐請陳佹詩。"楊倞注"荀卿請陳佹異激切之詩﹐言天下不治之意也。"后亦指荀況的佹詩。
1.怪異細碎。
1.奇形怪狀。
1.奇異,與平常的不一樣。
1.盛放物品的匣子。牘,通"櫝"。
2.置于匣中的文書。
1.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始置于唐。
2.亦稱上呈朝廷的書信﹑奏章。
1.匭函和旌車。唐武則天置匭函,接受投書,以攬天下人才;漢朝廷以蒲車旌帛迎聘在野賢士。
1.匭院的主持人。
1.投于匭函中的文書。
1.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