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搗土的杵。
1.出自《左傳·宣公十一年》稱畚筑,程土物。
2.出自《史記·黥布列傳》項王伐齊,身負板筑,以為士卒先。
3.出自《飲馬長城窟行》官作自有程,舉筑諧汝聲。
2.
搗土使堅實。
1.出自《詩·大雅·綿》筑之登登,削屢馮馮。
2.出自《儀禮·既夕禮》甸人筑坅坎,隸人涅廁。
3.出自《齊民要術·栽樹》然后下土堅筑。時時灌溉,常令潤澤。
3.
修建,建造。
1.出自《詩·豳風·七月》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
2.出自《戰國策·魏策一》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稱東藩,筑帝宮,受冠帶,祠春秋,臣竊為大王愧之。
3.出自《河南令舍池臺》詩灌地才盈五六丈,筑臺不過七八尺。
4.出自《夢珂》夢珂只愿意把母親的墳墓修好,筑得正像在書上所看見的一樣。
4.
居室;建筑物。
1.出自《畏人》詩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棲。
2.出自《吹網錄·虎邱賀方回題名》﹝賀方回﹞有小筑在盤門外橫塘,常扁舟往來。
5.
打,擊。
1.出自《世說新語·文學》劉伶著《酒德頌》,意氣所寄
2.出自《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永日迢迢無一事,隔街聞筑氣球聲。
3.出自《聊齋志異·庚娘》王邀金父子出戶一豁,乃乘間擠金入水,金父見之,欲號,舟人以篙筑之,亦溺。生母聞聲出窺,又筑溺之。
4.出自《六度集經》淫者曳足行,多恚斂指步。愚者足筑地,斯跡天人尊。
6.
填塞;裝填。
1.出自《新唐書·酷吏傳·姚紹之》即引力士十馀曳囚至,筑其口,反接送獄中。
2.出自《典故紀聞》巡鹽御史乃請令運司食鹽較定斤兩,筑包于司,俟支鹽人役至,數包予之,自外不許別有夾帶。
7.
拾取。
1.出自《書·金縢》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歲則大熟。
8.
量名。
1.出自《周禮·春官·郁人》和郁鬯以實彝而陳之
9.
通“祝”。切斷。
1.出自《古文苑·王褒〈僮約〉》斵蘇切脯,筑肉臛芋。
10.
通“妯”。參見“築娌”。
1.出自《方言》筑娌,匹也。
2.出自《通雅·稱謂》筑娌即妯娌。或謂長婦曰稙、曰熟,皆妯之轉也。
1.丟下印信。謂辭官。
1.丟棄鞋子。喻舍棄微末之物。
1.消除心中的怨恨憤怒。
1.消除嫌隙。
1.解除危險。
1.指佛像。
1.指佛學。
1.謂以言詞自行解釋。
2.解釋字義。
1.消除疑問或疑難。
1.解釋義理;闡明意義。
2.解釋詞義或文義。亦指所解釋的文字。
3.指佛教教義。
1.謂消除怨恨。
1.寬赦。
1.謂釋放無罪被冤之人。
1.消除怨忿。
1.放下兵器。
1.猶言棄智忘身。謂超然物外,與世無爭。
1.佛教的宗旨。
1.謂解決疑難問題。
1.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是古印度釋迦族人,簡稱為"釋種"◇亦泛指佛教信徒。
2.即塞種。古族名。公元前第二世紀以前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一帶,前第二世紀前期因大月氏人西遷,侵入其地,一部分南下征服羪賓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后與新侵入的烏孫人混合。
1.僧徒的通稱。取釋迦弟子之意。
1.指佛教。
1.赦免罪行。
1.嗜欲;愛好。
1.北齊劉晝《新論.言菀》"文王嗜膽,曾晰嗜棗。膽苦棗酸,與眾異也。"后用以指特殊的嗜好。
1.好古。
1.喜好,特殊的愛好。
2.今多以指不良的愛好。
1.《國語.楚語上》"屈到嗜芰。"韋昭注"芰,菱(菱)也。"《韓非子.難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葅,非正味也,而二賢尚之,所味不必美。"后用以喻指愛好不值得的東西。
1.《宋書.劉邕傳》"邕所至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嘗詣孟靈休,靈休先患灸瘡,瘡痂落床上,因取食之。靈休大驚。答曰'性之所嗜。'"后因稱怪僻的嗜好為"嗜痂"。
1.謂熱衷于仕進。
1.貪求私利;貪圖錢財。
1.喜好殺戮。
1.好尚。
1.愛好讀書;喜愛書籍。
2.喜愛書法和書法作品。
1.賞玩所嗜好的珍品。
2.指因喜好而賞玩。
1.謂猛獸貪于血食,后亦用以形容人兇殘成性。
1.亦作"嗜欲"。
2.嗜好與欲望。多指貪圖身體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
3.特指情欲。
1.喜好。
1.《孟子.盡心下》"曾晰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北齊劉晝《新論.言菀》"文王嗜膽,曾晰嗜棗。膽苦棗酸,與眾異也。"后用以指特殊的嗜好。
1.宋顧文薦《負暄雜錄.性嗜》"﹝唐﹞長慶末,權長孺流滯廣陵……有從事蔣傳,知長孺有嗜人爪之癖,乃于健步及諸傭保處,得爪甚多,洗濯未清,以紙裹候。長孺酒酣,進曰'侍御史遠行,有少嘉味獻進。'遂以所裹人爪奉上。長孺視之欣然,如獲千金,饞涎流吻,連撮啖之。"后謂怪僻的嗜好為"嗜爪"。
1.疾視貌。
1.以蓍草占卜休咎之術。
1.筮卜廟地的吉兇。
1.謂筮占所言理短﹐龜卜所言理長。
1.猶筮卜。
1.即《易經》中陽卦名"噬嗑"﹐離上震下。象征市集聚合天下貨物以交易。
1.謂卜問而吉。
1.以筮卜決定。
1.古官名。掌卜筮的人;司占卦的人。
1.行卜筮禮儀之當日。
1.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