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哺乳動物,頭大,鼻子和口吻都長,眼睛小,耳朵大,四肢短,身體肥,生長快,適應性強。肉供食用,皮可制革,鬃可制刷子和做其他工業原料。
1.
哺乳動物。頭大,鼻和嘴長,眼小耳大,腳短,身體肥。肉可供食用,皮可制革,鬃可制刷子和做其他工業原料。
1.出自《論衡·吉驗》東明之母初妊時,見氣從天下,及生,棄之,豬馬以氣吁之而生之。
2.出自《墨子·法儀》此以莫不芻牛羊,豢犬豬,潔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
3.出自《柳州羅池廟碑》池園潔惰,豬牛鴨雞,肥大蕃息。
2.
十二生肖之一,配地支的“亥”。
3.
詈辭。參見“豬狗”。
1.出自《舊唐書·白孝德傳》龍仙去十步與之言,褻罵如初。孝德息馬伺便,因瞋目曰:“賊識我乎?”龍仙曰:“誰耶?”曰:“我,國之大將白孝德也。”龍仙曰:“是何豬狗?”孝德發聲唬啖,持矛躍馬而搏之。
2.出自《水滸傳》武二是個頂天立地、噙齒戴發男子漢,不是那等敗壞風俗、沒人倫的豬狗,嫂嫂休要這般不識廉恥,為此等的勾當。
4.
“瀦”的古字。謂水停聚。
1.出自《書·禹貢》大野既豬,東原底平。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上》臣聞古者叛逆之國,既以誅討,則豬其宮室以為污池,納垢濁焉。
3.出自《漣水軍新牐記》古之障川,有防豬庸遂列澮之法,以既見於經也。
1.銀河。又名天河。
1.衍化蹤跡。
1.亦作"繩技"。亦作"繩妓"。
2.雜技之一種。俗稱走索。
3.指繩技藝人。
1.見"繩伎"。
1.見"繩伎"。
約束;拘束多加繩檢|不服繩檢。
1.糾正過失。
1.糾正舉發。
1.亦作"繩矩"。
2.墨繩與矩尺。比喻規矩﹑標準。
1.《漢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后遂用"繩鋸木斷"比喻力量雖小,日久為之,也能做成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
1.古代喪服所著的草鞋。
1.古代的一種博戲。
1.亦作"繩鞚"。
2.繩制的馬絡頭。
1.見"繩控"。
1.用繩索捆綁。
1.纜繩。系船的繩索。
2.指一般的粗繩。
1.約束抑制。
1.衡量。
1.草鞋。
1.規矩格律。
1.繩編的網狀飾物。
2.駕御馬的韁繩﹑籠頭。
木匠工具。用繩染墨在木上彈印直線。比喻規矩法度不中繩墨|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
1.上古時代記事的工具。
1.謂結繩刻木以記事。
1.糾正過失。
1.謂舉發過失,糾正錯誤。
1.見"繩愆糾謬"。
1.見"繩愆糾謬"。
1.用繩索連結兩岸,鋪以竹木而成的橋。
1.狹窄而曲折。
1.猶言循規蹈矩。
1.修正潤色。
1.戒慎貌。
2.眾多貌;綿綿不絕貌。
用繩子維系門框上的轉軸,形容家貧,門戶破舊甕牖繩樞。
1.以繩子系門樞,以破甕作窗戶。形容貧窮人家屋舍之陋。
1.約束;束縛。
1.繩子。亦特指粗繩。
2.比喻牽掛;束縛。
1.繩結的套扣。
1.用繩做的梯子。在兩根平行的繩子中間橫向而等距離地拴上若干短木棍。
1.繩的一端。
1.法度之外。
1.懲處邪曲之人。
1.糾正違誤。
1.指上古時代用以記事的繩結。
1.古代陶器的一種紋飾。用纏有繩子的工具在陶坯上拍印而成,多在陶器的腹部。中國新石器時代和殷周時代的陶器常有這種紋飾。
1.《詩.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朱熹集傳"繩,繼;武,跡。言武王之道,昭明如此,來世能繼其跡。"后因稱繼承祖先業跡為"繩武"。
1.即繩伎。走繩之雜戲。
1.謂管束臣民。
1.承前啟后。
1.指木工彈墨﹑斧削。引申指糾正,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