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灰塵,塵土。
1.嗓音嘶啞不圓潤。
1.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
2.沙灘。
1.方言。沙土平地。
2.指濱海沙礫或卵石順延海岸方向所構成的狹長海岸堆積地貌,因形如堤壩,故名。
1.亦作"沙版"。用朱砂涂飾的板壁。
2.樹木因地層變動而久埋土中者,稱做"陰沉木"。一般多為杉木,故亦稱為"沙板"。以其質堅耐久,舊多作制棺材之用。
3.指用這種木材制成的棺材。
1.即沙錢。
1.見"沙板"。
1.裝著沙的大袋子。
2.像山丘一樣的大沙堆。
1.產婦產后進食太多,以致肚腹膨脝,永不消退,俗稱"沙包肚"。
1.鴇鳥的一種。常棲息沙灘或沙渚上,故稱。
又稱塵暴”。大量塵沙被風吹起而使空氣混濁、天色昏黃的現象。主要由冷空氣南下時,陣風或大風卷揚塵沙所致。常見于中國北方的春季。出現時,水平能見度小于1000米。在新疆南部和河西走廊的強沙暴,有時水平能見度接近于零,這時白晝如同黑夜,當地人稱為黑風”。
1.沙洲或沙灘的最高處。
1.沙岸崩塌。
2.如沙崩塌。比喻崩潰,潰敗。
1.一種用墨少,筆勢遒勁,筆畫中有絲絲露白的書畫筆法。亦稱渴筆或飛白。
1.猶沙外。大漠以北。
1.用陶土和沙燒制的缽頭。用作盛器或食具。
1.沙灘邊船舶停靠處或渡口。
1.亦作"沙蕅"。
2.多年生草本植物,葉長橢圓形,四片輪生,花冠鐘形,萼片狹長,紫色。根粗大,味苦,可入藥。
1.一種棲息于海濱泥沙中的毛足蟲。身體分節明顯,體節兩側突出成具有剛毛的疣足。生殖季節或夜出覓食時,能游泳。可用為魚﹑蝦﹑蟹等動物的誘餌。
①平坦廣闊的沙地沙場夷敞,清風肅穆。②戰場苦戰沙場|戰死在沙場|馳騁在沙場上。
1.沙子與塵土。
2.指征塵。戰斗時揚起的塵土。
3.指風塵。喻旅途勞累。
1.夾雜在食物中的沙子。
1.即丹墀。古時宮殿用丹砂涂飾的臺階。
1.見"沙咤利"。
1.沙子和小蟲。《藝文類聚》卷九十引晉葛洪《抱樸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后多以"沙蟲"比喻戰死的將士或因戰亂而遭殃的民眾。
2.一種細小而有毒的蟲。也叫沙虱。
3.即星蟲。也叫沙腸子。參見"星蟲"。
1.一種遇沙不易擱淺的大型平底帆船。
1.邊陲沙漠之地。
1.雁的別名。
1.茖蔥的一種。生于沙地的一種野蔥。
1.沙灘邊或沙洲上的村落。
2.粗暴;粗野。
1.見"沙汰"。
1.遼金時的一種刑具。用牛皮縫成長六寸,闊二寸,略似鞋底的袋,內裝沙子,再連以尺把長的木柄,用以擊打罪犯。
2.裝著沙的袋子。大小不一,用于兒童游戲﹑打仗作掩護﹑防洪﹑防火﹑體育鍛煉等。
3.方言。指為調節電燈燈頭懸掛高低而裝置的瓷瓶。因內裝沙子,故稱。
1.沙石積成的島嶼。
1.唐代專為宰相通行車馬所鋪筑的沙面道路。
1.見"沙堤"。
1.猶沙堤。
1.海濱河岸由泥沙淤積成的灘地。
2.含沙多的土地。
1.指沙田民戶之丁男。
2.舊宗名。在西藏自治區東北部。1960年與邊壩宗合并為邊壩縣。
又稱。媯3b!薄S補怯愀伲鯡科。身體長紡錘形,銀白色。尾鰭基部有兩個葉狀大鱗尺。屬暖水性海洋中上層魚類,以硅藻等浮游生物為食。是世界重要經濟魚類,肉細嫩,富含脂肪,通常用來制罐頭。
1.用陶土和沙燒制的一種三腳鍋。
1.即桑耳。
1.桑耳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五.木耳》。
1.指漢呻羊。
1.生于桑樹上的菌。可食。亦可入藥。
1.桑梓﹑枌榆之省略。指鄉里。
1."桑主"。《山海經·中山經》"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縣嬰用桑封,瘞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鋭其上,而中穿之加金。"一說為藻珪之誤。袁珂校注"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謂經文桑封系藻珪之誤,桑主即藻玉……其說近是。"
1.用桑木做柄的斧頭。
1.采桑養蠶的婦女。
1.《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余,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于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后因以"桑蓋"指劉備。
1.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相傳每年桑椹成熟時河水干涸,故名。
2.古縣名。
坦桑尼亞重要城市。人口約11萬(1978年)。曾是東非商業和奴隸貿易中心。世界最大丁香和丁香油輸出港。有丁香油提煉、椰子加工、制革等工業。市內有古老的蘇丹宮殿和伊斯蘭教寺院,市郊有能容萬人的大體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