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七里香社区在线看,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4949澳门今晚开奖结果

刷刷題

【正】的拼音、怎么讀

正

拼音: zhèng,zhēng

繁體:正

筆畫:5

部首:止

五筆:ghd

結構:獨體

五行:金

基本釋義

1.

形容詞

垂直或符合標準方向(跟“歪、偏”相對)。

2.

形容詞

位置或時間在正中的(跟“側、偏”相對)。

3.

名詞

正面(跟“反”相對)。

4.

形容詞

正直;公正。

5.

形容詞

正當。

6.

形容詞

純,不雜(指色、味)。

7.

形容詞

合乎法規;合乎標準。

8.

形容詞

屬性詞。主要的;基本的(區別于“副”)。

9.

名詞

(Zhèng)姓。

10.

形容詞

數學上指大于零的(跟“負”相對,同)。

11.

形容詞

屬性詞。物理學上指失去電子的(跟“負”相對)。

12.

形容詞

屬性詞。圖形的各個邊的長度和各個角的大小都相等的。

13.

動詞

改去偏差或錯誤。

14.

副詞

表示動作的進行、狀態的持續。

15.

副詞

恰恰;恰好。

16.

動詞

使不歪斜;使改掉錯誤、偏差。

17.

副詞

加強肯定語氣。

18.

形容詞

片狀東西露在外面或主要使用的那一面(跟“反”相對)。

19.

動詞

使端正。

詳細釋義

1.

當中;不偏。

1.出自《周禮·春官·典同》凡聲,高聲?,正聲緩,下聲肆。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及至農祥晨正,土膏脈起,乘鑾輅而駕蒼龍,介馭問以剡耜。

2.

直,不彎曲。

1.出自《書·說命上》惟木從繩則正。

2.出自《論衡·說日》夫屋高三丈,竿于屋棟之下,正而樹下,上扣棟,下抵地,是以屋棟去地三丈。

3.

端正,不斜不歪。

1.出自《論語·鄉黨》席不正不坐。

2.出自《病梅館記》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

3.出自《寒夜》同事們的笑聲驚醒了他,他連忙坐正。

4.

正直,正派。

1.出自《管子·權修》凡牧民者,欲民之正也。欲民之正,則微邪不可不禁也。

2.出自《后漢書·荀彧傳》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正。

3.出自《祭郴州李使君文》洞古往而高觀,固邪正之相寇。

5.

公正合理;不偏頗。

1.出自《列女傳·齊傷槐女》刑殺不正,賊民之深者也。

2.出自《刑法》法出而不正,是無法也。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冥司道他持論甚正,放教還魂;仍追烏老置之地獄。

6.

正確。

1.出自《漢書·郊祀志下》究觀方士祠官之變,谷永之言,不亦正乎!不亦正乎!

7.

準確,無偏差。參見“正正”。

1.出自《西游補》我這一日當班,正正立在那道士對面,一句一句都聽得明白。

2.出自《兒女英雄傳》又是第三箭,卻正正的射在轎框上,噔的一聲,把枝箭碰回去了。

3.出自《紅高粱》陽光正正地照著羅漢大爺半張著的黑洞洞的嘴。

8.

標準;準則。

1.出自《商君書·開塞》民務勝而力征,務勝則爭,力征則訟,訟而無正,則莫得其性也。

2.出自《漢書·刑法志》孝文二年,又詔丞相、太尉、御史:“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衛善人也。”

3.出自《晁氏客語》人臣事君,當以王陵為正。

9.

合乎法度、規律或常情。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

2.出自《漢書·嚴安傳》刑罰少,則陰陽和,四時正,風雨時……民不夭厲,和之至也。

3.出自《履齋示兒編·文說·作文法》文貴乎正,過於正則樸,故濟之以葩。

4.出自《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男女相愛,本是人情之正,被情絲系縛,也是有的。

5.出自《子夜》他看著吳蓀甫的臉,也覺得氣色不正。

10.

整齊。參見“正正”。

1.出自《孫子·軍爭》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

2.出自《凌虛閣避暑玩月》詩曲曲欄干正正屏,六銖衣薄懶來憑。

3.出自《對于張之洞死后之湖南人》一夫倡言,萬人接響,其旗正正,其鼓堂堂。

11.

純一不雜。

1.出自《漢書·廣陵厲王劉胥傳》胥宮園中棗樹十余莖,莖正赤,葉白如素。

2.出自《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精物妖怪百端》老貍正赤,略無衣毛。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賈人持巨硯求售,色正碧而紅斑點點如血沁。

4.出自《草地頌歌》雪梨年產量是三百六十萬斤,特點是:皮薄、水多、核小、滋味正。

12.

真誠。

1.出自《孟子·萬章下》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

2.出自《史記·汲鄭列傳》然御史大夫張湯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務巧佞之語,辯數之辭,非肯正為天下言。

13.

正式的;主要的。參見“正職”。

1.出自《隋書·經籍志一》於秘書內補續殘缺,為正副二本,藏於宮中。

14.

正當的,正經的。

1.出自《三千里江山》他早忌了酒,也不再使性子,他的力量都發揮到正處。

15.

指正面。同“背”、“側”、“正房”。

1.出自《紅樓夢》(跛足道人)從搭褳中取出個正面反面皆可照人的鏡子來。

16.

指圖形的各個邊的長度和各個角的大小都相等。

1.出自如:正方形,正六角形。

17.

嚴肅,嚴正。

1.出自《孫子·九地》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18.

使莊重嚴肅。

1.出自《禮記·曲禮上》正爾容,聽必恭。

2.出自《再生緣》無戲謔,正容顏,教一回時問一番。

19.

辨別是非,判定正誤。

1.出自《人物志·材理》夫辯有理勝,有辭勝,理勝者正白黑以廣論,釋微妙而通之。

2.出自《后漢紀·光武帝紀三》民有事爭訟,為正曲直,此大功也。

3.出自《祭宋龍圖文》公在太史,維僚與屬。正繆辨訛,公為耳目。

20.

糾正,修正。指將歪斜不正或有偏差、謬誤的事物改正過來。參見“正席”。

1.出自《東都遇春》詩坐疲都忘起,冠側懶復正。

2.出自《本朝政要策·歷》周世宗用王樸,有欽天之歷。當樸之成歷也,王處訥謂之曰:“此歷可且行,久則差矣。”既而果然。宋興,命處納正之。

21.

治理。

1.出自《易·蹇》當位貞吉,以正邦也。

2.出自《商君書·農戰》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於農。歸心於農,則民樸而可正也。

3.出自《人物志·流業》兼有三才,三才皆備,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伊尹呂望是也。

22.

謂治罪。

1.出自《書·湯誓》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2.出自《后漢書·張酺傳》酺部吏楊章窮究,正海罪,徙朔方。

3.出自《尚書都官員外郎陳君墓志銘》余嘗聞繁昌有大姓殺人,州縣不能正其罪。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今世名不煩官法,手刃其人,以報父仇,特來投到請死,乞正世名擅殺之罪。

23.

止,制止。

1.出自《詩·邶風·終風序》見侮慢而不能正也。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24.

登位;就職。參見“正位”。

1.出自《東觀漢記·下邳惠王衍傳》惟王與下邳王恩義至親,正此國嗣,非王而誰?

2.出自《后漢書·皇甫規傳》伏見中郎將張奐,才略兼優,宜正元帥,以從眾望。

3.出自《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自踐東朝,淵默恭慎……及正南面,勤勞庶政。

4.出自《〈顧命〉辨下》始死,正嗣子之位,全乎子者也。

25.

決定;確定。

1.出自《詩·大雅·文王有聲》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

2.出自《周禮·天官·宰夫》歲終,則令群吏正歲會;月終,則令正月要。

26.

預定。

1.出自《公羊傳·僖公二十六年》師出不正反,戰不正勝也。

27.

敕令,命令。

1.出自《漢書·燕靈王劉建傳》紀太后欲其家重寵,令其長女紀翁主入王宮,正其后宮無令得近王,欲令愛紀氏女。

2.出自《文心雕龍·詔策》敕者,正也。

28.

嫡。與“庶”相對。

1.出自《穀梁傳·隱公四年》諸侯與正而不與賢也。

2.出自《公羊傳·哀公六年》夫千乘之主,將廢正而立不正,必殺正者。

3.出自《晉書·武帝紀》自今以后,皆不得登用妾媵以為嫡正。

4.出自《憐香伴·盟謔》只說大娘情愿做小,要取奴家作正。

29.

君長。

1.出自《老子》清靜為天下正。

2.出自《呂氏春秋·君守》天之大靜,既靜而又寧,可以為天下正。

30.

泛指官長。

1.出自《書·多方》爾乃自作不典,圖忱于正。

2.出自《國語·周語中》其貴國之賓至,則以班加一等,益虔。至於王吏,則皆官正蒞事,上卿監之。

3.出自《禮記·王制》成獄辭,史以獄成告於正。

4.出自《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九年》周初行《刑書要制》:群盜贓一匹,及正、長隱五丁若地頃以上,皆死。

31.

古官名。軍官名。

1.出自《逸周書·武順》三伯一長曰“佐”,三佐一長曰“右”,三右一長曰“正”。

32.

“正書”“正楷”的簡稱。

1.出自《后山談叢》世傳張長史學吳畫不成而為草,顏魯公學張草不成而為正,世豈知其然哉?

33.

副詞。正在。表示動作的進行或狀態的持續。

1.出自《史記·五帝本紀》我思舜,正郁陶。

2.出自《送李六協律歸荊南》詩柳花還漠漠,江燕正飛飛。

3.出自《紅樓夢》見王夫人正和薛姨媽長篇大套的說些家務人情話。

4.出自《東方》他們正醞釀著一個大陰謀。

34.

連詞。縱然,即使。

1.出自《漢書·循吏傳·王霸》許丞廉吏,雖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頗重聽,何傷?

2.出自《后漢紀·光武帝紀一》今北方清靜,振大兵來攻洛陽,正使公有連城之守,猶不足當,今保一城,欲何望乎?

3.出自《五軍都督府都事佩于李君墓志銘》汝不知楊大洪先生乎?正復讀書何益。

35.

代詞。猶這么,這樣。

1.出自《老殘游記》俺媽看見齊二叔,問他:“今年怎正利害?”

36.

古代指軍隊作戰的常法。與“奇”相對。其含義甚廣,如先出為正、后出為奇,正面為正、側翼為奇,明戰為正、暗攻為奇,等等。

1.出自《孫子·勢》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2.出自《古今畫贊》孫武論兵,實妙于神。奇正疊用,變化無形。

3.出自《酌古論·李靖》敵堅則用正,敵脆則用奇,正以挫之,奇以掩之,均勝之道也。

37.

古代用的數目字,為十億萬。

1.出自《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中》古黃帝算法,總有二十三數,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

38.

古代記時術語,指“時”的后半部分。

1.出自《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四時》一日分十二時,每時又分為二,曰初,曰正。是為二十四小時。

39.

數學上指大于零的,物理學上指失去電子的。與“負”相對。

1.出自如:正數;正電荷。

40.

通“政”。政治;政事。

1.出自《詩·小雅·正月》今茲之正,胡然厲矣!

2.出自《戰國策·秦策三》臣聞明主蒞正,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

3.出自《漢書·陸賈傳》夫秦失其正,諸侯豪杰并起。

4.出自《楹史·岳鄂武穆王本傳》都督以正問,飛不敢不盡其愚,豈以得兵為念邪?

41.

通“證”。憑證。

1.出自《儀禮·士昏禮》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笄。

2.出自《楚辭·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42.

姓。戰國有正伯僑。見《史記·封禪書》。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正氏,亦作政。子姓。宋正考父之后。

43.

特指在政治、道德、思想、言論、禮儀等方面,將違反原則、標準或規定的匡正過來。

1.出自《荀子·王霸》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於輕重也,猶繩墨之於曲直也。

2.出自《漢紀·惠帝紀》秦承其弊,不能正其制,以求其中,而遂廢諸侯,改為郡縣。

3.出自《顏氏家訓·省事》諫諍之徒,以正人君之失,爾必在得言之地,當盡匡贊之規,不容茍免偷安,垂頭塞耳。

4.出自《故樞密參政汪公墓志銘》又言:“新學初建,科場適開,萬方趨向於是乎卜。學者不粹然一出於孔氏,而以專門曲學亂之,可乎?”上曰:“此所以正人心也。”

44.

指君臨,統治。

1.出自《墨子·節用中》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此也。

2.出自《呂氏春秋·順民》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

45.

古官名。行政長官名。

1.出自《獨斷》守者,秦制也。秦兼天下,置三川守……世祖都洛,改曰“正”。

2.出自《南史·江革傳》﹝江革﹞后為建康正,頻遷秣陵、建康令,為政明肅,豪強憚之。

46.

副詞。正好,恰好。

1.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至漢興,長樂宮在其東,未央宮在其西,武庫正值其墓。

2.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

3.出自《京尹不臺參答友人書》小人言不可信,類如此,亦在大賢斟酌而斷之;流言止於智者,正謂此耳。

4.出自《十月十九日至滬》詩公正南歸吾北上,欲論國事恨無緣。

5.出自《西風詩》風不長西……正和月不長虧一樣。

47.

副詞。偏偏。表示同所要求或所期望的相反。

1.出自《后漢書·劉玄傳》帝方對我飲,正用此時持事來乎?

48.

副詞。僅;只。

1.出自《論衡·正說》《詩經》舊時亦數千篇,孔子刪去復重,正而存三百篇。

2.出自《世說新語·自新》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

3.出自《北齊書·神武帝紀上》此正可統三千騎以還,堪代我主眾者唯賀六渾耳。

4.出自《能改齋漫錄·事始二》弟曰:“人有唾面者,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其自乾耳。”

49.

副詞。的確,實在。表示肯定的強調語氣。

1.出自《論語·述而》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2.出自《野獲編補遺·??祥·宮殿被災》今礦稅流毒遍滿區宇,動以三殿兩宮大工為辭,且云停止有日,正不知告竣何日也。

3.出自《傳是樓藏書記》歐陽公云:“物常聚於所好,而常得於有力之強,二者正是難兼。”

50.

通“證”。證實。

1.出自《〈春秋左氏傳〉序》推變例以正褒貶,簡二傳而去異端,蓋丘明之志也。

2.出自《林德秀墓志銘》其於學,知所謂大者而好之,審所謂疑者而通之,求所謂是者而正之。

51.

通“證”。諫。

1.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上三》君居處無節,衣服無度,不聽正諫。

2.出自《列女傳·晉羊叔姬》羊舌子好正,不容於晉,去而之三室之邑。

3.出自《唐故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銘》冕使公攝泉州。冕文書所條下,有不可者,公輒正之。

相同筆畫的字

相同部首的字

相同讀音的字

組詞

遺芬

1.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

2.猶馀香。


遺芬剩馥

1.比喻前人留下的精美文章。


遺芬余榮

1.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業績。


遺氛

1.殘馀的兇氣。


遺墳

1.指古代的典籍。

2.猶遺冢。


遺憤

1.猶遺恨。


遺糞

1.拉屎;解大便。

2.拉下的糞便。


遺風

1.亦作"遺刼"。

2.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

3.前代遺留下來的音樂。

4.疾風。

5.特指駿馬。


遺風古道

1.前代留傳下來的淳厚古樸的風尚。


遺風舊俗

1.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


遺風逸塵

1.前代遺留下來的風教和超逸的事跡。


遺風余采

1.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度文采。


遺風余教

1.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教化。


遺風余烈

1.前人留傳的風教和業跡。


遺風余思

1.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情思。


遺風余俗

1.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


遺風余習

1.見"遺風余俗"。


遺風余象

1.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和法式。


遺風余韻

1.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韻致。


遺風余澤

1.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德澤。


遺封

1.身后的封賜。

2.指前人留下的封賜。

3.前人墳墓。


遺俘

1.指未被處死的俘虜。


遺福

1.謂遺福祚與后人。


遺脯

1.《左傳.宣公二年》"初,宣子(趙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后以"遺脯"用為舍食遺母之典實。


遺付

1.留傳。

2.遺囑。


遺腹

1.猶遺孕。

2.指遭婚變的婦女留有原夫的身孕。

3.指遺腹子。


遺腹兒

1.猶言遺腹子。


遺腹孽

1.指生下就沒有父親的庶子。


遺腹孫

1.謂懷孕兒媳婦于兒子死后所生的男孩。


遺腹子

1.指懷孕婦人于丈夫死后所生的孩子。


遺覆

1.遺亡,喪失。


遺馥

1.猶馀香。


遺槁

1.見"遺稿"。


遺稿

1.見"遺稿"。


遺藳

1.見"遺稿"。


遺告

1.遺囑;遺誡。


遺誥

1.猶遺訓。

2.猶遺詔。


遺胳

1.同"遺骸"。


遺歌

1.古代留傳下來的詩歌。


遺隔

1.猶遺漏。


遺工

1.猶遺巧。


遺弓

1.《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龍?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后以"遺弓"指黃帝騎龍升天時墜落的弓。

2.據《史記.封禪書》載,傳說黃帝騎龍升天時,"墮黃帝之弓"◇以"遺弓"為帝王死亡的委婉語。

3.《呂氏春秋.貴公》"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后以"遺弓"指丟失而為他人得到對他人也有益處的事物。


遺弓劍

1.見"遺弓劍"。


遺公

1.唐代拾遺官的別名。


遺功

1.指前人的功績。

2.謂遺棄功業。

3.猶遺巧。


遺宮

1.古代留下的宮室殿宇。


遺躬

1.猶遺體。


遺鉤

1.舊時指女性死者遺下的鞋子。古者女子裹腳,形小如鉤,故稱。


遺構

1.見"遺構"。


遺孤

1.死者遺留下來的孤兒。

刷刷題
公司地址: 北京市昌平區龍域北街10號院1號樓C座5層A區0038(集群注冊)
? 2019 shuashuati.com 京ICP備20000060號-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0703

聲明: 本網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絡或網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移除相關內容 刷刷題對內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顺昌县| 林口县| 东乌| 太保市| 盖州市| 象山县| 金门县| 达尔| 沂源县| 洞口县| 南澳县| 定远县| 顺平县| 桃江县| 千阳县| 玉山县| 恭城| 武城县| 米林县| 南靖县| 湘潭县| 宁蒗| 南汇区| 雷州市| 长宁县| 庐江县| 云和县| 邵阳县| 长垣县| 龙门县| 邹城市| 巧家县| 扎赉特旗| 长治市| 定南县| 镶黄旗| 临朐县| 凌源市| 东莞市| 宁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