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遺福祚與后人。
1.群集而飛。
1.眾小人。
2.謂社會地位卑下的人們,一般指名門望族以外的庶民。
3.仆從,婢妾。
4.諸小國。
1.古代祭祀山林﹑川澤﹑土地之神的名稱。小祀,同大典相對而言。
1.眾心;眾人的心情。
1.結隊而行。
2.種種事跡。
1.千姿萬態;多種多樣。
1.百官萬民。
1.眾奸;眾兇逆。
1.舊時多指據地稱雄的豪強;今指英雄人物。
1.眾賢才。
2.《爾雅》系統之古代辭書的通稱。如《廣雅》﹑《埤雅》﹑《爾雅翼》﹑《駢雅》﹑《通雅》﹑《別雅》﹑《比雅》﹑《疊雅》等。
1.謂各家著述。
1.亦作"群言堂"。
2.喻充分發揚民主,大家都能發表意見的局面。
1.謂社會進化。
1.眾英才。
1.亦作"群疑"。
2.種種懷疑。
3.眾人的疑惑。
1.謂眾賢能之士。
2.今多指眾英雄模范人物。
3.百花。
1.佛教語。猶眾生或萬物。
1.古代驂乘之諸勇士。
1.《穆天子傳》卷二"天子北征,東還,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謂策府。"郭璞注"言往古帝王以為藏書冊之府,所謂藏之名山者也。"本為傳說中古帝王藏書冊處◇用以稱帝王珍藏圖籍書畫之所。
1.傳說為西王母所居處。
1.萬民。
1.見"群噪"。
1.對各種社會問題的治理和處置。
1.猶諸位。
1.指生存在一起的同類。
2.聚居。
1.猶言眾口交攻。
1.朋輩;同類。
2.聚眾結伙。
大家共同出主意,出力量這次活動如何搞,請大家群策群力。
1.眾伴侶。
2.邪惡之眾。
3.陰陽家認為最兇的方位。
1.成群地相處。
1.指堂兄弟及諸子侄。
1.結為朋黨的人們。
1.各種動物。
2.諸種活動。
3.泛指眾人。
1.群相毆斗。
1.群處或獨居。
1.一群小兒。多用作輕蔑之辭。
1.和以處眾而不阿私。
1.齊飛;成群地飛。
2.喻動亂。
3.喻群小。
1.語本《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謂同類的事物聚在一起,而不同的事物則以類區分。
1.眾能任事者。
1.眾諸侯國。
2.猶舉國。
1.各種事務。
1.指邪惡﹑暴亂之徒。
1.猶萬物。
1.指各種史書。
1.舊時諸貢舉人到闕入對之謂。唐高祖長壽二年十月始詔舉人元日隨物入貢,此貢人群見之始。見宋王溥《唐會要》卷七六。
1.總言經籍。常指儒家經典。
1.本指人類的原始生活狀態◇喻粗野無知,見識不廣。
曲藝表演形式之一。由三個或三個以上演員表演。如三個或三個以上演員合作表演的相聲、快板,也稱群口相聲”、群口快板”。有些曲藝,如評彈等,三人合作的稱三個檔”。
1.同"眾口鑠金"。
2.形容輿論影響的強大或比喻人多口雜,足以混淆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