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諫,照直說出別人的過錯,勸人改正。
1.
直言規(guī)勸。
1.出自《說苑·臣術》有能盡言於君,用則留之,不用則去之,謂之諫;用則可生,不用則死,謂之諍。
2.出自《新唐書·崔玄亮傳》玄亮率諫官叩延英苦諍,反復數百言。
3.出自《三賢贊》正色危言,以犯以諍。
2.
通“靖”。細小。參見“諍人”。
1.出自《列子·湯問》從中州以東四十萬里得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東北極有人名曰諍人,長九寸。
3.
通“靜”。
1.出自《孫臏兵法·八陣》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zhàn),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
1.中醫(yī)總稱人體內部的器官。心﹑肝﹑脾﹑肺﹑腎為五臟﹐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為六腑。
1.下流﹑猥褻的話。
1.指胃﹑腸﹑肝﹑脾等內臟器官。
1.污穢;不清潔。
1.指人體臟腑正常機能及發(fā)生病態(tài)變化時反映于外的征象。中醫(yī)據此作為判斷人體健康和診斷﹑治療疾病的依據。
1.中醫(yī)病名。主要癥狀為神躁不寧﹐哭笑無常。
1.葬師。
1.殯葬的禮儀。
1.埋葬。
1.葬埋。
1.葬禮。
1.指擇葬地﹑定墓穴方位之術。俗稱"看風水"。舊時迷信,認為風水的好壞與人事的兇吉有關。
①安葬送終葬送已畢。②斷送;毀掉葬送前途|大好河山葬送在昏君奸臣手里。
1.即葬師。
1.葬禮。
1.葬禮和虞祭。虞祭行于葬日,故用"葬虞"借指下葬的日期。
1.嘈雜貌。傮,通"嘈"。
1.受到誹謗。
1.受到報應。
1.遇到變故。
1.受到讒害。
1.受到嗔怪。
1.猶逢遇。
1.亦作"遭阨"。
2.遭受困厄。
1.見"遭厄"。
1.遭逢亂世。
1.受到風邪。
2.遇風。
1.猶遇到。
2.猶際遇。
1.謂不遇合時機。
1.同"遭遇際會"。
1.同"遭遇際會"。
1.同"遭遇際會"。
1.猶言被殺害。
2.指遭受禍害。
1.遭遇旱災。
1.受到呵斥。
1.謂遇到山崖或墻壁等的崩塌。
1.受到災難。
1.遭遇荒年。
1.遭際;遇合。
1.猶失火。
1.遭遇災禍。
1.猶生病。
1.遭受忌妒。
①經歷生平遭際實堪傷|拜伏膝下,直陳遭際。②際遇比之前賢,實為遭際|遭際晚了十年。③遇到;碰到遭際不幸。
1.同"遭逢不偶"。
1.同"遭遇際會"。
1.遭際;遭遇。
1.語出《詩.周頌.閔予小子》"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鄭玄箋"閔,悼傷之言也;造,猶成也。可悼傷乎,我小子耳!遭武王崩,家道未成。"孔穎達疏"往日遭此家道之不為,言先王既崩,家事無人為之。"本為周成王居父喪時自哀之辭,后用以泛指家中遭遇不幸。
1.遭父母之喪。猶丁憂。
1.被踐踏。
2.蹂躪;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