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柘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卵形或倒卵形,可喂蠶。果實紅色,近球形,可食,兼可釀酒。皮可染黃色,樹干質(zhì)堅而致密,是貴重木材。
2.
名詞
(Zhè)姓。
1.
亦作“樜”。
2.
指柘葉。
1.出自《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自曲靖州至滇池,人水耕,食蠶以柘。
2.出自《二郎神·次陳唯道》詞莫怨春歸,莫愁柘老,蠶已三眠將醒。
3.出自《一剪梅》詞人家蠶事欲眠三,桑滿筐籃,柘滿筐籃。
3.
柘黃,赤黃色。參見“柘袍”。
1.出自《宮中三臺詞》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紅鸞扇遮。
2.出自《陳摶睡圖》詩陳橋一夜柘袍黃,天下都無鼾睡床。
4.
唐教坊舞曲《柘枝舞》的省稱。
1.出自《警世通言·錢舍人題詩燕子樓》柘因零落難重舞,蓮為單開不并頭。
5.
通“蔗”。甘蔗。參見“柘漿”。
1.出自《楚辭·招魂》胹鱉炮羔,有柘漿些。
2.出自《漢書·禮樂志》百末旨酒布蘭生,泰尊柘漿析朝酲。
3.出自《學(xué)梁王兔園賦》青黏黃粱,臛鱉胾羹,蠕豚柘漿,窮嬉極娛。
4.出自《食梨》詩盧橘謾勞夸夏熟,柘漿未許析朝酲。
6.
姓。春秋有越大夫柘稽。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1.出自《廣韻?祃韻》柘,姓。
7.
木名。桑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子卵形或橢圓形,頭狀花序,果實球形。葉可喂蠶,木質(zhì)密致堅韌,是貴重的木料,木汁能染赤黃色。
1.出自《詩·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2.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夫廱州本帝皇所以育業(yè)……楩楠檀柘,蔬果成實。
3.出自《山中寡婦》詩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
4.出自《本草綱目·木三·柘》喜叢生,干疏而直,葉豐而厚,團而有尖。其葉飼蠶,取絲作琴瑟清響勝常。
5.出自《李自成》這里又做出來許多新弓,有柘木的、檍木的、桑木的。
6.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凡取干之道七:柘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
1.見"掌上珍"。
1.掌管執(zhí)持。
1.手掌中。
2.喻控制的范圍內(nèi)。猶言掌握之中。
1.神話中的仙草名。
1.見"掌心雷"。
1.稱體態(tài)輕盈善舞的女子。
1.指體態(tài)輕盈的舞蹈。
1.見"掌上明珠"。
1.見"掌上明珠"。
1.《周禮》官名。掌王世子的家事。
1.打嘴巴。
1.亦作"掌子"。
2.煤礦里掘進和采煤的工作面。
1.矛名,古代兵器。
1.謂以丈﹑尺為單位來計量。
2.喻深淺。
3.比喻局促的境地。
1.數(shù)量詞。十進制的度量衡往往將量詞前置表示整數(shù)量,數(shù)詞后置表示分?jǐn)?shù)量。丈二,為一丈二尺。
1.男子。指成年男子。
2.男子。指男孩子。
3.妻稱夫為丈夫。
4.猶言大丈夫。指有所作為的人。
1.猶言男子漢。
1.古代傳說中的國名。
1.男子漢。
1.女中丈夫。指具有英雄氣概的女子。
1.兒子;男孩。古代子女通稱子,男稱丈夫子,女稱女子子。
1.以丈為單位計量。
2.測量土地面積。
1.一丈六尺。指佛的化身的長度◇亦借指佛身。
1.佛的三身之一。指變化身中的小身。因其高約一丈六尺,呈真金色,故名。亦以指稱佛像。
1.指佛。
1.方言。岳母。
1.稱父輩的妻子。
2.岳母。
1.岳母。
1.古時對老人的尊稱。
2.家長;主人。
3.岳父。
4.對親戚長輩的通稱。
5.指丈夫。 6.星名。屬井宿。
1.亦作"丈人山"。山峰名。在四川省青城山。唐杜甫有《丈人山》詩,仇兆鰲題解引《寰宇記》"山在青城縣西北三十二里。"
2.山峰名。在山東省泰山。
1.宮觀名。在四川灌縣。《青城山記》"昔寧封先生棲于此巖之上,黃帝筑壇,拜為五岳丈人。晉置觀焉。"宋陸游有《丈人觀》﹑《題丈人觀道院壁》﹑《自上清延慶歸過丈人觀少留》等詩。
1.見"丈人峯"。
1.猶言父輩;長輩。
1.佛教語。相傳毗耶離(在中印度)維摩詰大士以稱病為由,與前來問疾的文殊等討論佛法,妙理貫珠。其臥疾之室雖一丈見方而能容納無數(shù)聽眾。唐顯慶年間,王玄策奉勅出使印度,過維摩詰故宅,乃以手板縱橫量之,僅得十笏,因號方丈﹑丈室。見《維摩詰經(jīng)》﹑《釋氏要覽.住處.方丈》。
2.以"丈室"稱寺主的房間。
3.猶斗室。言房間狹小。
1.猶言丈把,一丈多。
1.《禮記.曲禮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鄭玄注"謂講問之客也’,猶容也。講問宜相對容丈,足以指畫也。"后因以"丈席"指講席。
1.見"丈人行"。
1.對尊長的敬稱。
1.手持馬鞭。謂騎馬。
1.猶壯膽。
1.儀仗隊。
1.手持斧鉞。表示權(quán)威。
1.指戰(zhàn)斗。
1.指宮廷儀衛(wèi)人員。
1.持劍。
1.手執(zhí)符節(jié)。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將出師,皇帝授予符節(jié),作為憑證及權(quán)力的象征。
2.堅守節(jié)操。
1.倚仗,借助。
1.皇帝儀仗隊所用的馬。裝飾華麗,通常用于朝會﹑祀典﹑出巡等。
2.比喻坐享俸祿而不敢言事之官。語出《新唐書.奸臣傳.李林甫》"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寵市權(quán),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祿養(yǎng)資,無敢正言者。補闕杜琿再上書言政事,斥為下邽令。因以語動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不暇,亦何所論?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雖欲不鳴,得乎?'由是諫爭路絶。"
1.皇帝儀仗中用的馬和寒風(fēng)中的蟬。比喻噤口不言者。
1.任性使氣。
2.憑仗正氣。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