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傳說中的國名。
1.束發。指年少時。
1.控扼,扼制。
2.指交通要沖之地。
1.猶言牽線撮合。
2.聯結。
1.連接會合。
1.亦作"綰結"。
2.謂盤繞發髻。
1.古時孩童束發為兩髻,形狀如角,故以"綰角兒"借指童年。
1.猶延納。
1.統領;掌握。
1.猶挽手。
1.纏縛。
1.掌握。
1.綰束,盤繞成結。
1.系結組綬。謂佩掛官印。
1.形容心情奮激。
1.郁結。謂思積于中而不得發泄。
1.語本《國語.晉語二》"﹝優施﹞乃歌曰'暇豫之吾吾,不如鳥烏,人皆集于苑,己獨集于枯。'里克笑曰'何謂苑?何謂枯?'優施曰'其母為夫人,其子為君,可不謂苑乎?其母既死,其子又有謗,可不謂枯乎?枯且有傷。'"后以"菀枯"指榮枯。亦喻指榮辱﹑優劣等。
1.猶言榮辱盛衰。
1.語出《詩.小雅.菀柳》"有菀者柳,不尚息焉。"后以"菀柳"指枝葉茂盛的柳樹。
1.苑牧,放飼動物的苑囿。菀,通"苑"。
1.枯萎。菀,通"苑"。
1.蠶神名。
1.猶屈辱。
1.日西斜;日將暮。
1.沏茶時碗里泛起的乳花。
1.碗中的茶水。
1.指碗碟等食具。
1.謂如出于同一模型之碗,個個如此。
1.見"椀珠伎"。
1.古雜技。猶今舞碟弄碗之戲。
1.石碑的美稱。
1.上端呈圓形的圭。
1.美玉與象牙。
1.琬圭﹑琰圭。
2.為碑石之美稱。
3.泛指美玉。
4.比喻品德或文詞之美。
5.玉液。
1.指美酒。
1.見"皖公山"。
1.山名。又名潛山﹑天柱山。在今安徽省潛山縣西北『武帝曾封為南岳。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強令黃河以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內撤到黃河以北。中國共產黨為維護抗日大局,同意將安徽南部的新四軍調到江北。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九千余人,移師北上。6日,當部隊行至涇縣茂林地區,遭國民黨軍八萬余人的伏擊。雙方兵力懸殊,新四軍血戰七晝夜,終因彈盡糧絕,除少部分突圍外,大部被俘、失散或犧牲。軍長葉挺被扣押,副軍長項英遇難。接著蔣介石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揭露了國民黨勾結日偽實行聯合剿共”的陰謀,反擊了國民黨的反共活動,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張云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委,重整并擴大了新四軍。
篆刻流派之一。明代安徽人何震創立。成員另有蘇宣、梁b033!⒊唐擁群蠹陶摺W諫星亍⒑河。風格樸茂。清代中期鄧石如的篆刻蔚為大家,世稱鄧派”,因其為安徽人,故也稱為皖派”,承其風者有吳熙載、徐三庚等。
1.見"皖公山"。
1.明亮貌。
1.碗的上端邊緣。
1.形容很容易;有把握。
1.見"碗里拿蒸餅"。
1.燒制瓷器用的純凈粘土。
1.方言。即窩頭。以形似碗,故稱。
1.燒制瓷器的窯。
1.泛指飲食器皿。
1.見"踠蹉"。
1.走路跌跌沖沖。
1.屈曲斜垂著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