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聰明有智慧的人。
2.
形容詞
有智慧。
3.
名詞
(Zhé)姓。
1.
亦作“啠”。亦作“喆”。“嚞”的今字。亦作“埑”。
2.
賢明的人;有智慧的人。
1.出自《書·大誥》爾庶邦君,越爾御事:爽邦由哲。
2.出自《漢書·敘傳上》是以圣哲之治,棲棲皇皇。
3.出自《抱樸子·交際》曩哲先擇而后交,不先交而后擇也。
4.出自《處州孔子廟碑》揭揭元哲,有師之尊。
5.出自《游南雁蕩記》圖志具在,往哲不誣。
3.
知道;了解。
1.出自《法言·問明》允哲堯儃舜之重,則不輕於由矣。
2.出自《漢書·揚雄傳下》立政鼓眾,動化天下,莫上於中和,中和之發,在於哲民情。
4.
表尊稱。參見“哲兄”、“哲嗣”。
1.出自《漢高祖功臣頌》曲周之進,于其哲兄,俾率爾徒,從王于征。
2.出自《文選·謝惠連〈西陵遇風獻康樂〉詩》哲兄感仳別,相送越坰林。
3.出自《己亥雜詩》倘作家書寄哲兄,淮陰重話七年情。
4.出自《答司成姜鳳阿》兒曹寡學,幸與哲嗣同登,奕世之交,殆亦非偶。
5.出自《六哀詩·汪文端公》尚喜哲嗣賢,曳履云霄上。
5.
哲學的簡稱。如:文、史、哲。參見“哲學”。
1.出自《新華日報》一位留美多年的名校教授,飽受現代文明浸潤,為何如此痛恨“文史哲”?
6.
通“折”。制裁;決斷。參見“哲人”、“哲獄”。
1.出自《書·呂刑》哲人惟刑,無疆之辭屬於五極。
2.出自《三國志·吳志·步騭傳》明德慎罰,哲人惟刑,《書》傳所美。自今蔽獄,都下則宜……平心專意,務在得情。
3.出自《漢書·于定國傳贊》于定國父子,哀鰥哲獄,為任職臣。
7.
明智;有智慧。
1.出自《書·皋陶謨》知人則哲。
2.出自《后漢紀·桓帝紀》視之不明,是謂不哲。
3.出自《郁離子·貪利貪德辯》以其貪貨財金玉之心而貪仁義道德,則昏可明,狂可哲,而人弗能也。
1.善于言談的僧人。
1.談論品評。
1.舌頭。借指談鋒。
1.游說之士﹔辯士。
1.講論學問。
1.敘述。
1.議論﹔談論。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裴仆射時人謂為言談之林藪。"劉孝標注引《惠帝起居注》﹕"顀理甚淵博﹐贍于論難。"后因以"談藪"指知識淵博﹐對答如流。
2.多人聚談之所。
1.訴說。
1.深邃貌。
列寧作于1915年。闡明辯證的發展觀與形而上學發展觀的根本區別,指出了辯證法的實質。闡明認識的辯證法問題,指出了辯證法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1.戰國齊陰陽家鄒衍(鄒﹐一作騶)其語宏大迂怪﹐故稱"談天"。《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裴髎集解引劉向《別錄》﹕"騶衍之所言﹐五德終始﹐天地廣大﹐盡言天事﹐故曰'談天'。"后專指以天人感應來解釋自然與人事的關系。
2.能言善辯。
3.聊天﹐閑聊。
4.看相算命。
1.談論天文地理。形容博學多識。
1.漫無邊際地閑談。
1.可談論的﹔可說之處。
1.見"談吐生風"。
1.談話機敏風趣。
1.談論精深微妙的道理。
1.交談慰解。
1.縱談之口。
1.《晉書.王衍傳》﹕"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衍甚重之。惟裴顀以為非﹐著論以譏之﹐而衍處之自若。"后以"談無"指談說"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的觀點。
1.晤談。
1.即拂塵。因多用犀角飾柄﹐故稱。
1.談經論藝的場所。
1.談笑游戲。
1.閑談。
1.在言談中羨慕﹑稱贊。
1.亦作"談?"。
2.說笑﹔又說又笑。
3.形容態度從容。
形容談話時興致高、生動有趣他談笑風生,使大家不再感到拘束。
1.唐杜甫《復愁》詩之六﹕"閭閻聽小子﹐談笑覓封侯。"后以"談笑封侯"形容博取功名很容易。
1.見"談笑自若"。
1.和平常一樣有說有笑。形容態度自然。
1.談論嘯吟。
1.說笑。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胡毋彥國吐佳言如屑﹐后進領袖。"劉孝標注﹕"言談之流﹐靡靡如解木出屑也。"后以"談屑"指談話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1.談心里話﹔閑談。
1.談話的興致。
1.占卜﹔算命。
1.空談。
1.見"談敘"。
1.猶談端。
1.談論玄理。魏晉南北朝時期空談玄理的一種風氣。
2.談論宗教義理。
3.玄學內容之一。
1.談論玄妙的事理。
1.談笑戲謔。
1.言談。
1.說話隱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1.猶談席。
1.講演。
1.猶談燕。
1.見"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