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寨”。
2.
名詞
姓。
1.
防衛(wèi)用的柵欄。引申為營壘。
1.出自《陳書·荀朗傳》朗據(jù)山立砦自守。
2.出自《南史·鄧琬傳》陳慶至錢溪,不敢攻,越溪於梅根立砦。
3.出自《故知廣州敷文閣待制薛公墓志銘》初,閩人依險立砦以守,久則自為賊。
4.出自《扈蹕霸州》詩八砦雄圖今更固,行隨賞樂勝蓬瀛。
5.出自《劉伯承回憶錄·一張相片的聯(lián)想》劉司令員穿著一件飽含千里躍進大別山征塵的灰布單軍裝,拄著一根細長的竹竿,站在綠樹濃蔭和古代石砦中間的山岑小路上。
2.
安營扎寨。
1.出自《舊唐書·黃巢傳》時京畿百姓皆砦於山谷,累年廢耕耘。
2.出自《獨醒雜志》翌日,敵將韓翟兩將軍兵至,去城三十余里而砦。
3.
村寨。由營壘發(fā)展而成的居民點。
1.出自《和樂天送客游嶺南》舶主腰藏寶,黃家砦起塵。
2.出自《金史·宣宗紀中》〔興定元年十二月〕即墨移風砦於大舶中得日本國太宰府民七十二人,因糴遇風,飄至中國。
4.
通“訾”。參見“砦嗸”。詆毀。
1.出自《上李伯相論漠河開礦事宜稟》由商辦則醵股遠來,商情攜貳,糜費甚大,眾口砦嗷,開山則效有難期,淘沙則散而無紀。
5.
通“呰”。參見“砦窳”。茍且;懶惰。
1.出自《訄書·禁煙草》市煙之利,逾谷且十倍;樹煙之勞,殺谷且十倍。民以砦窳,絀與而贏取。煙葉之苦澤,下毒其壤,數(shù)年不能成菜茹。
1.敲打石磬。
1.拍掌。
1.《晉書.王敦傳》"﹝王敦﹞每酒后輒詠魏武帝樂府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為節(jié)﹐壺邊盡缺。"原形容對文學作品的極度贊賞﹐后亦用以形容抒發(fā)壯懷或不平之情。
1.拍擊水波。亦指劃船。
1.搗毀;推倒。
1.亦作"擊"。亦作"擊"。
2.敲梆子巡夜。亦喻戰(zhàn)事﹐戰(zhàn)亂。
1.見"擊碎唾壺"。
1.古時的一種雜技表演。亦指這種雜技的表演者。
1.猶違礙。
1.描繪宋司馬光幼時打破水甕拯救兒童故事的圖畫。
1.攻擊敵人布防疏漏之處。
1.宰殺活的牲畜禽魚﹐充作美食。
1.乘敵之空虛而進攻。
1.捶擊綿絮『袁康《越絕書.荊平王內(nèi)傳》"子胥遂行﹐至溧陽界中﹐見一女子﹐擊絮于瀨水之中。子胥曰'豈可得托食乎?'女子曰'諾。'即發(fā)簞飯﹐清其壺漿而食之。子胥食已而去﹐謂女子曰'掩爾壺漿﹐毋令之露。'女子曰'諾。'子胥行五步﹐還顧﹐女子自縱于瀨水之中而死。"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作"擊綿"◇用以為典實。
1.春秋末晉人豫讓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為趙襄子等所滅﹐豫讓立志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乃變名姓為刑人﹐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兩次行刺趙襄子﹐未成而自殺。自殺前﹐要求趙襄子給衣服而擊之﹐以示報仇之意。"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事見《史記.刺客列傳》◇因以"擊衣"為報仇的典實。
1.戰(zhàn)斗中各部隊受到攻擊時互相接應。語本《孫子.九地》"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1.見"擊碎唾壺"。
1.謂敲打車轅中樂成聲。
1.謂雷霆下?lián)簟?
2.激越。形容聲音激揚清越。
1.唐德宗時﹐朱泚謀反﹐召段秀實議事﹐秀實以笏擊泚﹐大罵﹐被殺。見《新唐書.段秀實傳》◇以"擊賊笏"為稱頌忠貞或正氣凜然的典實。
1.相觸﹐碰撞。
1.斬殺。
①拍手~稱好ㄧ~為號。②雙方相互拍擊手掌,表示對所立誓言,永不反悔~為盟。
1.古代迷信習俗。日月食時﹐大夫之妻敲打棒杖以救。
1.打槳。謂駕船。
1.打斷。
1.指男子年滿五十。艾,指五十歲。
1.用別人的魚請客。比喻借機培植私人勢力。語本《易.姤》"包有魚,義不及賓也。"孔穎達疏"言有他人之物,于義不可及賓也。"
1.北齊李幼廉任瀛州長史,甚有吏才,遇事立辦,神武帝高歡深加慰勉,嘗責他人說"碎卿等諸人,作得李長史一腳指不!"見《北史.李幼廉傳》◇以"及不得一腳指"喻相差甚遠。
1.猶及時。
1.猶合格。
科舉時代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明清兩代只用于殿試前三名狀元~。
1.成年。
1.《史記.高祖本紀》"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企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謂乘軍中士氣旺盛之時用之◇以"及鋒而試"比喻趁人有為之時加以任用。
2.喻乘可行之機而行事。
1.句首助詞。猶言若夫。
2.等到。
1.指為官任職期滿,由人接代。
〈書〉指男子年滿二十歲,到了成年(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戴上成年人戴的帽子)。
1.遭災難。
1.植物名。二月生苗,先開白花,后方生葉三片,狀如獐耳,根如細辛,故又名獐耳細辛。喜生山谷陰濕之地。根入藥,外用治諸惡瘡及皮膚蟲癢等。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
1.謂高僅與肩齊。比喻相差甚遠。
1.趁現(xiàn)今之時。
2.到現(xiàn)在。
1.唯利是圖。
達到規(guī)定的年齡~兒童已全部入學。
1.《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后以"及祿"指得官。
1.指災難發(fā)生時。
2.遇禍。
1.喻禍到臨頭,求救無及。
1.到時侯。
2.猶適時。
1.謂父母在世。
1.親身受到。
2.在世的時候。
①正趕上時候,適合需要~雨ㄧ~播種。②不拖延;馬上;立刻有問題就~解決。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