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挑選;挑揀。
2.
名詞
(Zé)姓。
3.
動詞
〈書〉舍棄。
1.
挑選。
1.出自《書·洪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
2.出自《鸚鵡賦》飛不妄集,翔不擇林。
3.出自《南海神廟碑》方地數千里,不識盜賊;山行海宿,不擇處所。
4.出自《兵要》良將之為政也,使人擇之,不自舉。
5.出自《書信集·致蕭軍蕭紅》今天已將悄吟太太的那一篇寄給《太白》,余兩篇讓我想一想,擇一個相宜的地方。
2.
區別。
1.出自《孟子·離婁下》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
2.出自《呂氏春秋·情欲》耳不樂聲,目不樂色,口不甘味,與死無擇。
3.出自《文心雕龍·情采》若擇源於涇渭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馭文采矣。
4.出自《清波雜志》米老(米芾)酷嗜書畫,嘗從人借古畫自臨搨,搨竟,并以真贗本歸之,俾其自擇而莫辨也。
3.
捉。
1.出自《北史·司馬子如傳》神武后見之,哀其憔悴,以膝承其首,親為擇虱。
4.
通“釋”。舍棄。
1.出自《墨子·經說上》取此擇彼,問故觀宜。
2.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3.出自《史記·李斯列傳》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5.
通“殬”。敗壞;不合法度。參見“擇言”、“擇行”。
1.出自《法言·吾子》君子言也無擇,聽也無淫。擇則亂,淫則辟。
1.亦作"涼薄"。
2.微薄,淺薄。
3.指淡薄。
4.不富足。
1.即狼尾草。
1.秋蟬。
1.指秋月。
1.一種拌糖吃的炒面粉。
1.亦作"涼床"。
2.供納涼用的床。多用竹子制成。
1.涼風。
1.薄德,缺少仁義。
2.后世多用為王侯的自謙之詞。
1.可以取涼的殿堂。
2.即清涼殿。唐代宮殿名。在洛陽城南。
1.涼席。
(~兒)盛在碟子或小盤子里的涼菜。
1.猶副貳。特指太子。涼,通"亮"。輔佐。
1.才德微薄。
1.秋霧。
1.秋天清涼的霧氣。
2.借指秋季。
1.亦作"涼風"。
2.秋風。
3.涼爽的風。
4.西南風。
5.古代傳說中的仙山名。在昆侖山上。
1.亦作"涼糕"。
2.夏季的食品。
1.供納涼的樓閣。
1.宋時臨安樓觀名。
1.一種用柳木制成的汲水用具。
1.月光。
1.秋夜的銀河。
1.涼爽。
1.薄與厚。
1.秋花。
1.亦作"涼貨"。
2.方言。指夏季出售的涼席﹑扇子之類的用品及清涼飲料和食物等。
1.冷菜湯。
2.冷酒。
1.舊時一種轎名。多為官員乘坐。
1.秋季。
1.亦作"涼浸浸"。
2.寒涼貌。
1.指秋天的景色。
①清涼爽快下了一陣雨,天氣~多了。②使身體清涼爽快坐下~~再接著干ㄧ到樹陰下~一下。
1.謂涼風曠蕩。
1.亦作"涼冷"。
2.寒冷。
3.清涼。
1.寂寞冷落貌。
2.微寒貌。
3.納涼。
1.以玻璃為飾的簪子。
1.衰落。
1.古代臺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
1.謂德薄才庸。
1.才能微薄。
夏天搭起來遮蔽太陽的棚◇手搭~(把手掌平放在額前)往前看。
1.猶涼棚。
2.指遠望時平遮在額前的手掌。
3.搭有涼篷的游船。
1.亦作"涼氣"。
2.寒氣;清涼之氣。
1.清涼。
1.寒暑;冷暖。
1.亦作"涼傘"。
2.用以遮蔽陽光的傘。
1.亦作"涼森森"。
2.清涼貌。
1.秋天的飛沙。
1.南宋士大夫的白色便服。紹興末,詔用朱熹言,罷紫衫,以涼衫視事。至干道初年,禮部侍郎王曮又以涼衫純素,似兇服,奏請除乘馬道途許服外,馀不得服。自后涼衫只用為兇服。
1.取涼用的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