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一種轎名。多為官員乘坐。
1.亦作"豎刀"。
2.春秋時齊桓公的宦官寺人貂諛事桓公,頗受寵信。桓公卒,諸公子爭立,寺人貂等恃寵爭權,殺群吏,立公子無虧,齊國因此發生內亂。見《左傳.桓公十七年》◇世用"豎刁"或"豎刀"蔑稱寺人貂。亦以泛指閹宦奸臣。
1.即豎刁。
1.豎子,小人。
1.低賤的人。
1.《景德傳燈錄.齊安禪師》"有講來參,師問云'坐主,蕰何事業?'對云'講《華嚴經》。'師云'有幾種法界?'對云'廣說則重重無盡,略說有四種法界。'師豎起拂子,云'遮個是第幾種法界?'坐主沉吟,徐思其對。"本謂高僧談禪說理時豎起拂塵,用以難倒對方◇有"豎拂"一語本此。
1.一種直立的較高的柜子,前面開門,有的裝有隔板或若干抽屜,多用來存放衣物等。
1.神話傳說中的人物。
1.貧民所穿的短窄粗衣。
1.指宦官。
1.亦作"豎井"。
2.指直接通到地面的礦井。井筒是垂直的。提升礦物的稱主井,通風﹑排水﹑輸送人員或材料的叫輔井。又名立井。
1.古撥弦樂器。箜篌的一種。
1.樹立;建樹。
2.亦作"豎立"。使物體與地面垂直。
1.吳地俗諱,以傘為豎笠。
1.指市場上掛著的魚。
1.謂毛發直豎。形容驚懼。
1.春秋時魯叔孫穆子與庚宗婦人所生之子,號曰"牛",官為"豎",稱"豎牛"。頗受寵愛,年長,使參與政事,后釀成禍亂。見《左傳.昭公四年》和《昭公五年》。
1.科舉時代,秀才成為貢生以后,在宗祠或家宅前面豎根旗桿,以示榮耀。
1.比喻振作精神,擔當大事。
1.一種雜戲,其動作為頭腳倒豎,用雙手支撐全身。亦泛指這種動作。
1.童仆。
1.對儒生的鄙稱。
2.有時用以謙稱自己。
1.立義;闡明義理。
1.立議;建議。
①童仆命豎子殺雁而烹之。②小子,對人的蔑稱豎子幾敗吾事。
1.《晉書.阮籍傳》"﹝阮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后指無能者僥幸得以成名。
1.開脫或原諒的言辭。
1.寬恕。
1.寬仁之道。
1.謂躬行仁愛之道。
1.寬宥自己。
2.謂擴充自己的仁愛之心。
1.寬恕。
1.寬恕;原諒。
1.寬恕,原諒。
1.饒恕;寬免。
1.忠實,老實。
1.謂以寬厚之心去考慮事情。
1.仁愛之心。
1.饒恕;原諒。
1.寬仁正直。
1.原諒過錯。多用為請勿計較的套語。
1.諸侯眾國。
1.眾伯。伯,古時管轄一方的長官。《書.酒誥》"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典聽朕教。"孔傳"眾伯。"一說為邦伯。
1.眾同僚。
1.庶出。
1.妾所生之長子。
2.官爵名。春秋時秦國設置,掌握軍政大權,相當于卿。商鞅變法,制定二十級爵,從第十級到第十八級,屬于庶長一等『襲秦制,也置庶長。
3.復姓。見《通志.氏族四》。
1.《書.立政》"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周秉鈞易解"庶,眾也。常,祥也。吉,善也。庶常吉士﹐言上列各官皆祥善也。"明置庶吉士,取義于此。清因以"庶常"為庶吉士的代稱。
1.眾多。
2.多,贊許。
1.妾所生(的子女)。
1.庶出之弟。
1.清代妃嬪之一。地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