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月亮,地球的衛星,本身不發光,它的光是反射太陽的光。
2.
名詞
月份;指一年十二個月中的某個月。
3.
名詞
按月出現或完成的。
4.
形容詞
形狀像月亮的;圓的。
5.
名詞
(Yuè)姓。
6.
量詞
用于計算月數。
1.
月球;月亮。
1.出自《詩·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2.出自《漢書·天文志》日之所行為中道,月、五星皆隨之也。
3.出自《顏氏家訓·歸心》天為積氣,地為積塊,日為陽精,月為陰精,星為萬物之精,儒家所安也。
4.出自《夷堅甲志·凈居巖蛟》向時每夜山輒昏昧,雖月出亦然。
5.出自《燕子箋·家門》曉風殘月按新腔,依舊是張緒當年情況。
6.出自《吶喊·故鄉》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2.
月光,月色。
1.出自《歸園田居》詩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2.出自《秋涼詩寄正字十二兄》夢中相聚笑,覺來半床月。
3.出自《歸報德再用前韻》踏月過橋驚易曉,林冂回首更依微。
4.出自《西廂記》露滴香埃,風靜閑階,月射書齋,云鎖陽臺。
5.出自《長生殿·定情》花搖燭,月映窗,把良夜歡情細講。
3.
形容形狀像月亮的事物。參見“月亮門”、“月桌”、“月堂”、“月堤”。
1.出自《花月痕》癡珠退回外間更衣,然后出來,到了月亮門,只見一群人挑著十幾對紗燈,及桌圍鋪墊,在甬道上站著。
2.出自《花月痕》一時子善、心印、贊甫、雨農,都走出月亮門。
3.出自《花月痕》一會席已擺好,系用月桌,謖如要送酒安席。
4.出自《開天傳信記》林甫於正堂后別創一堂,制度彎曲,有卻月之形,名曰月堂。
5.出自《夢溪筆談·官政一》杜偉長為轉運使,人有獻說,自浙江稅場以東,移退數里為月堤,以避怒水。
6.出自《元史·河渠志二》﹝文宗至順元年﹞六月五日,魏家道口黃河舊堤將決,不可修筑,以此差募民夫,創修護水月堤。
7.出自《清會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凡工有堤
4.
形容顏色似月色的事物。參見“月白”、“月下白”、“月朵”、“月鏡”。
1.出自《史記·封禪書》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太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2.出自《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白有漂白、月白;黃有嫩黃,如桑初生。
3.出自《兒女英雄傳》只見他光著個腦袋,靸拉著雙山底兒青緞子山東皂鞋,穿一件舊月白短袷襖兒。
4.出自《彷徨·祝福》她不是魯鎮人……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
5.出自《型世言》有的道:“早飯時候,的是穿著油綠綢襖、月白裙出門的。”
6.出自《廣群芳譜·花譜二七·菊花一》月下白,一名玉兔華,花青色白,如月下觀之。徑僅二寸,其形團,其瓣細而厚,葉青似水晶球,長而狹,其背弓,其亞淺,其枝干勁挺,高可三四尺。
7.出自《重憶白菊》詩月朵暮開無絕艷,風莖時動有奇香。
8.出自《菊田》詩搖落西風已愴然,金蕤月朵為誰妍。
9.出自《八月奉教作》詩月鏡如開匣,云纓似綴冠。
10.出自《出世篇》詩西摩月鏡,東弄日珠。
11.出自《拾遺記·周靈王》時異方貢玉人、石鏡,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謂之“月鏡”。
5.
古人以月為群陰之本,故用以形容女子及與女子有關的事物。參見“月韻”、“月貌花容”、“月房”。
1.出自《延州豆盧使君萬泉縣主薛氏神道碑》至乃鶴回清泛,蠶聚崩云,月韻玫砧,花秾彩樹,婦人能事,咸臻妙焉。
2.出自《鴛鴦牒》張惠連霞姿月韻,春夢樓高。
3.出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秦重﹞這一夜翻來覆去,牽掛著美人,那里睡得著。只因月貌花容,引起心猿意馬。
4.出自《兒女英雄傳》他雖說是個鄉村女子,外面生得一副月貌花容,心里藏著一副蘭心惠性。
5.出自《眼兒媚·東院適人乞詞醉中書于裙帶》詞而今又客東風里,渾不似尋常。只愁別后,月房云洞,啼損紅妝。
6.出自《家》那么,還不要緊。不過大少爺,請你記住,你不能進月房啰。
6.
記時單位。夏歷按月相朔、弦、望、晦的變化周期,即初一至月盡為一月,一年分十二月。參見“月相”。
1.出自《書·洪范》一曰歲,二曰月。
2.出自《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
3.出自《喜雨亭記》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
4.出自《西廂記諸宮調》生曰:“倒指試期,幾一月矣,三兩日定行。”
5.出自《兩般秋雨庵隨筆·命》乃世之談命者,以所生年月日時之干支,合為八字,遂以為命可推測而知。
6.出自《創造十年》《創造季刊》既已預告在明年的正月一號出版,發稿至遲便當得在十二月以前。
7.
每月。參見“月表”、“月俸”、“月報”、“月曆”。
1.出自《論衡·??時》月三日魄,八日弦,十五日望。
2.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秦既暴虐,楚人發難,項氏遂亂,漢乃扶義征伐;八年之閑,天下三嬗,事繁變眾,故詳著《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3.出自《鄭堂札記》漢興,大中大夫陸賈紀錄時功,作《楚漢春秋》,史遷以項羽為本紀,秦楚之際為月表,實本于陸賈也。
4.出自《周禮·天官·大宰》四曰祿位
5.出自《與元九書》月俸四五萬,寒有衣,饑有食。
6.出自《宋史·兵志八》戍嶺南者,增月奉。
7.出自《初刻拍案驚奇》那時身邊豐厚,拜住又尋了一館,教著蒙學生數人,復有月俸,家道從容,盡可過日。
8.出自《題顧退山太史扁舟圖》詩月俸粟一囊,未能飽廝養。
9.出自《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九月,癸丑,秘書少監孫近請命……百司日以朝廷所施行事報秘書省、進奏院,月報亦如之。
10.出自如:月報表。
11.出自《春風》這里是會議室兼圖書室。靠墻放了一張柜子,堆滿著書:全是省署的公報跟公路局的月報。
12.出自如:《新華月報》。
13.出自《后漢書·禮儀志上》禮威儀,每月朔旦,太史上其月歷,有司、侍郎、尚書見讀其令,奉行其政。
8.
月事,月經。
1.出自《素問·陰陽別論》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
2.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濟北王侍者韓女病要背痛,寒熱,眾醫皆以為寒熱也。臣意診脈,曰:“內寒,月事不下也。”……嗇而不屬者,其來難,堅,故曰月不下。
3.出自《宮詞》密奏君王知入月,喚人相伴洗裙裾。
9.
姓。金有月彥明。見《正字通·月部》。
1.出自《萬姓統譜?月韻》月,金月彥明,元統中臺州錄事。
1.亦作"麄質"。
2.粗疏質樸。
1.指粗渣。
1.表面似乎粗率,實際卻很細致;平時比較粗率,有時卻很細致。
1.粗大笨重而價值不高的器物,與細軟相對。
2.形容工作繁重而費力,與輕便相對。
3.形容聲音低而強。
1.見"粗枝大葉"。
1.粗大健壯。
2.指物體粗大結實。
3.形容大而有力。
1.粗疏拙劣,不精美。
1.猶穢濁。
1.粗疏雜亂。
1.粗使丫頭。
1.粗惡。
1.兇猛貌。
1.粗定。大體上安定。
1.粗獷豪放。
1.粗糙的紋理。
1.粗糙草率。
1.粗魯﹑不細心的人。
1.粗疏,不細心。
1.亦作"麄暴"。
2.粗魯暴躁。
1.粗魯急躁。
1.亦作"麄坌"。
2.粗笨。
1.亦作"麄鄙"。
2.粗陋鄙俗。
1.亦作"麁弊"。
2.粗魯欺詐。
3.粗糙而又破舊。
1.亦作"麄帛"。
2.即粗布。
1.亦作"麄布"。
2.質地粗糙的布。
1.亦作"麁才"。亦作"麄才"。
2.粗疏而少才學的人。亦指低級武官。
1.亦作"麄材"。
2.粗大的樹材。
3.粗魯無才學的人。
1.亦作"麄糙"。
2.粗魯。
3.草率;不細致。
1.亦作"麄懆"。
2.強暴。引申為勇敢。
1.粗葛布。
1.粗丑愚笨。
1.植物莖﹑葉上的針刺。
2.指文詞的粗放刺人。
1.亦作"麤觕"。亦作"麄觕"。
2.粗略,粗糙。
1.見"麤粗"。
1.形容極粗陋。
1.粗糙憔悴。
1.人體﹑物體等粗而大。
2.指文章風格粗重有力量。
1.謂大致安定。
1.制作香粉的次料。
1.粗惡衣服。服喪時穿著。
1.粗劣的衣服,蓬亂的頭發。謂不加修飾。
1.見"粗心浮氣"。
1.亦作"麄梗"。
2.阻滯梗塞。
3.粗獷梗直。
1.大功。古代喪服五服之一。服期九月。
1.片茶的一種。
1.粗陋陳舊。
1.亦作"麁怪"。
2.粗糙怪異。
1.亦作"麄官"。
2.古代重文輕武,呼武官為"麤官"。
1.亦作"麄滾滾"。
2.粗而圓的樣子。
1.亦作"麄悍"。
2.粗魯蠻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