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打呃。
1.出自《說文·口部》噦,氣忤也。
2.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央生濕……在變動為噦。
2.
引申為欲言又止貌。參見“噦噫”。
1.出自《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歡好曲三》逶迤總角年,華艷星間月。遙見情傾廷,不覺喉中噦。
2.出自《送文暢師北游》詩幽窮共誰語,思想甚含噦。
3.
嘔吐。亦指嘔吐物。
1.出自《艾子雜說·艾子好飲》一日大飲而噦。門人密抽彘腸致噦中。
2.出自《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嘔吐噦總括》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吐之征,無物有聲噦乾嘔。
3.出自《儒林外史》嚴貢生坐在船上,忽然一時頭暈上來,兩眼昏花,口里作惡心,噦出許多清痰來。
4.出自《三千里江山》說是腿轉筋了,又說是胸口痛,干噦,醫生也看不出個頭肚來。
4.
唾,用力吐唾沫。
1.出自《金瓶梅詞話》〔武大〕被婦人噦在臉上道:“呸,濁東西!你是個男子漢,自不做主,卻聽別人調遣。”
2.出自《醒世姻緣傳》計氏望著那養娘,稠稠的唾沫猛割丁向臉上噦了一口。
5.
唾罵;唾棄。
1.出自《南齊書·劉祥傳》卿素無行檢,朝野所悉……何意輕肆口噦,詆目朝士。
2.出自《與王堯衢編修書》〔仆〕閑飲食于富貴之家,腥膏滿案,且噦之而投箸矣。
3.出自《明故陜西按察使徐公墓志銘》喬以贓敗,秦人皆噦其名。
1.指才俊賢能之士。
1.賢明而穎秀。
1.謂制裁犯罪者。哲,通"折"。
1.謂賢明的秉賦。
1.賢明的母親。
1.僧人偏衫肩下的大扣環。也稱鉤紐。
1.智慧卓越的人。
2.謂制裁犯罪者。哲,通"折"。
1.《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夫子殆將病也。'"后因以"哲人其萎"為賢者病逝之典,亦常用作慰唁之詞。
1.見"哲人其萎"。
1.才德超群之人。對帝王的諛稱。
1.亦作"喆士"。
2.哲人,賢明的人。
3.指智謀之人。
1.精深敏捷的思慮。
1.敬稱他人之子。
1.賢明的君主。
1.見"哲人其萎"。
1.猶令問∶的聲譽。問,通"聞"。
1.賢明的宰相﹑輔臣。
1.對兄長的敬稱◇多以稱他人之兄,猶言令兄﹑賢兄。
關于世界觀的學說。人們對整個世界(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根本觀點的體系。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以及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人類歷史上最科學最先進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參見馬克思主義哲學”(692頁)。
列寧1895-1916年的筆記。共四十六篇。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體系的主要原則和內容,提出一系列創造性的見解。第一次明確提出辯證法、邏輯和唯物主義認識論是同一個東西。提出對立面的統一是辯證法的實質。
也稱哲學的黨派性”。指哲學中存在著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斗爭。在哲學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始終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哲學基本派別與兩條哲學路線的斗爭。
也稱哲學根本問題”。指思維和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由恩格斯在19世紀80年代提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解決其他哲學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具體內容為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哪個是第一性的;人是否能認識現實世界,是否能正確地反映現實。
哲學的分支學科。從哲學角度來研究美及審美問題的科學。它與藝術哲學的不同點在于它是用哲學的觀點研究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而藝術哲學主要是用哲學的觀點研究藝術。
1.聰明有才學的人。
1.亦作"喆嶷"。
2.聰穎卓越。
1.折獄。謂詳察案情而判決。《書.呂刑》"哀敬折獄",《尚書大傳》卷四引作"哀矜哲獄"。
1.哲人;賢明的人。
1.白晳。
1.亦作"晣眇"。
2.光明。謂白晝。
1.質明,天剛亮的時候。
1.亦作"晣耀"。
2.光芒閃耀。
1.亦作"晣晣"。
2.光亮貌。
3.明顯。
1.隨即。
1.擅自替代。
1.擅動;隨便行動。
1.亦作"輒爾"。
2.任意。
1.擅自反悔;隨便反悔。
1.猶遮莫。
1.古國名。
1.綁住口袋。比喻放在口袋里不起作用。
1.不動貌。
1.擅入;隨便進去。
1.及時考試。
1.任意妄為。
1.擅自行使。
1.亦作"輙用"。
2.隨便使用。
1.亦作"輒與"。
2.任意給與。
1.伏匿;潛藏。
1.藏在泥土中過冬的蟲豸。
1.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