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曲背;彎腰。
1.出自《左傳·昭公七年》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
2.出自《七發》當是之時,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傴起躄,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
3.出自《宋史·五行志四》宣州有鐵佛象,坐高丈余,自動迭前迭卻,若傴而就人者數日。
4.出自《別夔州官吏》白頭俯傴到江濱。
2.
指彎曲。
1.出自《子夜》〔李玉亭〕傴下了腰,正想把耳朵貼到那鑰匙孔上去偷聽。
3.
迂曲,迂闊。
1.出自《九諷·正俗》咸為吾之儇為愚兮,并以吾之?為傴。
4.
通“嫗”。愛撫;撫育。參見“傴拊”。
1.出自《莊子·人間世》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
2.出自《天對》湯奮癸旅,爰以傴拊。
5.
通“區”。疆域。參見“傴宇”。
1.出自《墨子·經說下》傴宇不可偏舉。
1.分條記載。
2.猶記敘。
1.亦作"痚忌"。
2.疏遠猜忌。
1.疏遠離間。
1.亦作"疏儉"。
2.粗淡簡略。
又稱疏枝”。將一個枝條從基部全部剪去或鋸去的修剪方法。通常剪除病蟲枝、干枯枝、無用徒長枝、下垂枝、交叉的密生枝??筛纳茦涔谕L狀況,集中養分和水分,有利于成花、結果。
1.亦作"疏簡"。
2.散漫﹐隨便。
3.疏遠簡慢。
4.粗疏簡略。
5.蕭疏挺拔。
1.亦作"痚蹇"。
2.迂闊困頓。
1.亦作"疏賤"。
2.指關系疏遠﹑地位低下的人。
3.謂關系疏遠﹐地位低下。
4.疏遠輕視。
1.亦作"踈漸"。
2.漸漸地疏遠。
1.簡略的禮節。
2.孤高的節操。
3.指植物粗壯之節。
1.猶挺拔。
①疏通調解在各方疏解下,協議終于得以達成。②疏導緩解疏解積壓客流。
1.明清時﹐將鄉試﹑會試中試的舉子姓名籍貫名次及其文章匯集刊刻成冊﹐名曰試錄。
1.封建時代科舉考試以律義為內容出試題﹐叫"試律"。
2.即試帖詩。
1.指科舉考試的策論。
1.品茶﹔飲茶。
1.猶試筆。
2.檢驗墨的質量。
3.宋代以來﹐參加科舉考試中者的文章的匯編﹐稱之為試墨。參見"試墨帖"。
4.明清科舉試卷名目之一。鄉試﹑會試時﹐應試者用墨筆書寫的試卷。亦借指八股文。
1.匯集科舉考試中式者文章的帖子。
1.古時歲終之夜賭博。
1.唐代鹽人才的考試項目之一??疾炱鋵彾ㄎ淖值哪芰σ詳喽ㄆ湮睦硎欠駜為L。
1.在公開放映之前﹐內部先試映的影片。
2.指試映影片。
1.科舉考試時應考人員所居號房內的鋪席。
1.考試的日期。
1.謂經過考試﹔量才授官。
1.考試之日。
1.謂春來禽鳥初鳴。
1.謂主持考試射箭。
1.正式任命前試行代理及攝守官職。
1.猶投身。
1.指科舉考試中的命題限韻賦詩。
1.指古代為授與官職而考試士子。
1.開始辟為市場。
1.任以職事。
2.考試之事。
1.畏葸退縮貌。
1.試身手。
2.謂試探性地出手。
1.正式任命前試行代理某一職務。
1.對晉王綏的謔稱。謂未知父母存亡而預為守孝。據《晉書.王綏傳》載﹕王綏少有美稱﹐實鄙而無行。
1.任命﹑授予。
1.初夏。
1.嘗試品味茶水。
2.試探水的深淺緩急。
1.謂踏入死亡境地。
1.考查知識和技能時要求解答的問題。
1.唐代明經科試士之法。在試卷上抄錄一段經文﹐另用他紙覆在上面﹐中開一行﹐顯露字句﹐被試者即據以補上下文。
2.即試帖詩。
1.詩體名。源于唐代﹐受"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亦稱"賦得體"。其詩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清代試帖詩﹐格式限制尤嚴﹐內容大多直接或間接歌頌皇帝功德﹐并須切題。
1.舉行考試的廳堂。
1.試行收聽。
1.打算。
1.科舉時代的考場。
1.考試所寫的文章。
2.考試文章。
1.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
2.試著提出問題。用于質問對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對方的意見。
3.考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