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政府機關的圖章,泛指圖章。
2.
名詞
痕跡。
3.
動詞
留下痕跡,特指文字、圖畫等留在紙上或器物上。
4.
動詞
合,符合。
5.
名詞
(Yìn)指印度。
6.
名詞
(Yìn)姓。
1.
官印。
1.出自《墨子·號令》守還授其印,尊寵官之。
2.出自《宋書·孔琳之傳》傳國之璽,歷代迭用,襲封之印,奕世相傳,貴在仍舊,無取改作。
3.出自《云麓漫鈔》國朝印制,仍唐舊,諸王及中書門下印方二寸一分,樞密院宣徽三司、尚書省諸司印方二寸,惟尚書省印不涂金;節度使印方一寸九分,涂金,余印方一寸八分;觀察使印亦涂金……今之印記多不如制,軍校印尚有存者,蓋可考也。
4.出自《隨園隨筆·印》璽即印也。戰國時已用印,蘇秦佩六國相印,項羽刓印而不以與人,漢高帝弄御史大夫印而顧趙堯,其來久矣。
2.
指印官。參見“印委”、“印官”。
1.出自《查勘礦廠情形試行開采疏》其駐廠彈壓之印委員弁,皆準設立枷杖等刑具。
2.出自《官場現形記》回省之后,不特通省印委人員仰承鼻息,就是撫臺……有時還讓他三分。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所以闔城文武印委各員,都紛紛前來道賀。
4.出自《福惠全書·錢穀·倉收陋弊》如有堆頓廒外,印官到倉,即要查問。
5.出自《老林說》命案相驗,牒交印官。
3.
泛指圖章。
1.出自《古今印史·用印法》凡寫詩文,名印當在上,字印當在下,道號又次之……試看宋元諸儒真跡中,用印皆然。
4.
蓋章。
1.出自《遼史·儀衛志三》[吏部印]以印文官制誥。[兵部印]以印軍職制誥。
2.出自《輟耕錄·印章制度》正面刻字如秦氏璽,而不可印,印則字皆反矣。
5.
如蓋章般在物體上留下痕跡。
1.出自《浣溪沙》詞紅蓼渡頭秋正雨,印沙鷗跡自成行。
2.出自《游故王駙馬池亭》詩野鳥翻萍綠,斜橋印水紅。
3.出自《太平廣記》均又為詩曰:“秋風瀧白水,雁足印黃沙。”
4.出自《桃花》詩莫問長干舊時事,半彎眉月印天涯。
5.出自《色盲》路上剛灑過水,車輪在地面印出兩道線。
6.
痕跡;印記。
1.出自《酉陽雜俎·諾皋記上》手染郁金柘於??上,千萬重手印悉透。丈夫衣之,手印當背;婦人衣之,手印當乳。
2.出自《寒夜》他的牙齒緊緊咬著大拇指……過了一會兒,他放下手,也不去看指上深的齒印。
3.出自《孟祥英翻身》按舊習慣,婆婆找媳婦的事,好象碾磨道上尋驢蹄印,步步不缺。
7.
印烙。參見“印烙”、“印馬”。
1.出自《唐六典·太仆寺》凡在牧之馬皆印。
8.
印刷。
1.出自《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凡印書,永豐綿紙上,常山柬紙次之。
2.出自《書信集·致吳朗西》印時要多印五張,以便換去印得不好的頁子的。
9.
指印刷活字。
1.出自《夢溪筆談·技藝》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寶藏。
10.
印證。
1.出自《越絕書·外傳計倪》﹝伍子胥﹞師事越公,錄其述,印天之兆。
2.出自《瞑庵雜識》蓋詩人寄托遙深,本無一定,讀者各以其感遇印之。
3.出自《致陶柳二子書》初進化時,未有不經“紀孔保皇”二關者。以此互印何如?
11.
符合;吻合。
1.出自《奉答馮宗師書》況徐之注經,其於各章雖詳略后先,與經絕不相印,卻未嘗遺其一簡。
2.出自《慎鸞交·贈妓》只要心相印,肉可均,身堪殉。
3.出自又如:心心相印。
12.
按壓;壓抑。
1.出自《江城子》詞鬢亂釵垂,梳墮印山眉。
2.出自《上梁文》棲圖書以娛老景,藝花木以印歲寒。
13.
輕按使液體滲入。
1.出自《寄小讀者》當她說這些事的時候,我總是臉上堆著笑,眼里滿了淚。聽完了用她的衣襟來印我的眼角,靜靜的伏在她的膝上。
14.
謂燃香。
1.出自《和友封題開善寺十韻》燈籠青焰短,香印白灰銷。
2.出自《春》檀香點完了,你再印一盒吧。
15.
印度的省稱。
1.出自如:中印關系。
16.
通“抑”。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高者印之,下者舉之。
2.出自《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卜辭“印”字從不,從人跽形,象以手抑人而使之跽。其誼如許書之抑,其字形則如許書之印。
17.
姓。春秋鄭有印堇父,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1.出自《正字通?卩部》印,姓。唐印粲明、印岳、印倫。
18.
比喻留下深刻印象。
1.出自《春》梅的悲慘的結局還深深地印在她的腦里。
2.出自《致江幼農》你抄,你看,把它們深深地印在心上。
1.古曲名。又稱《陽阿》。
1.指十二律呂中的六律。
2.見"陽九百六"。
1.煉丹爐。
1.山之南。
1.館名『上林苑中嬪妃所居之館。
2.指人的壽命。
1.太陽運行的路線。
2.向南的大道。
1.按照古代納音之法﹐六呂之間﹐亦有陰陽﹐其屬于陽紀者﹐謂之"陽呂"。
1.指陽氣。
2.指春季。
3.按古代納音之法﹐六律之間﹐亦有陰陽﹐其屬于陽紀者﹐謂之"陽律"。
4.陽間的法律。
1.指太陽。日形如輪﹐故名。
1.房屋四角承檐的長桁條。其頂端刻有馬形﹐故稱。
2.四角錐體。底面為正方形。
1.中醫學名詞。指經脈中的陽經﹐其中包括手足三陽經﹑督脈﹑陽維脈﹑陽蹺脈等。
2.中醫學名詞。指脈象性質。凡屬浮﹑大﹑數﹑動﹑滑者﹐謂之"陽脈"。
1.春秋宋之城門名。
2.東南方之門。
3.指漢明帝時開陽門。
4.古星名。屬亢宿。
5.命門。
1.向陽的一面。
2.表面。
1.陽光。
2.光明。
3.指和藹溫順的秉性。
4.中醫經脈名稱。
5.指東方青帝。 6.剛強。 7.明王守仁之號。
1.筆畫凸起的字模。
1.山南之木。
1.鴻雁之類候鳥。
2.指鶴。
1.借指日車。
1.猶廊檐。
1.向陽的山坡。
1.方言。太陽的俗稱。
1.箁﹐竹制的杯珓。舊時用作占卜之具。擲地視其俯仰﹐以占吉兇。雙仰面的為陽箁﹐與雙俯身的陰箁相對。
1.山名。在山東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因出陽起石而著名。
1.礦石名。角閃石的一種。柱狀或纖維狀結晶﹐綠色﹑灰綠色或白色﹐有光澤。亦稱羊起石。味咸﹐微溫﹐無毒。可入藥﹐中醫用做強壯劑和收斂劑。
1.暖氣﹐生長之氣。
2.指活人的生氣。
3.喜氣﹔喜色。
4.比喻精神煥發﹐得意洋洋。
5.中醫學名詞。指具有溫養組織臟器﹑維持生理功能和固衛體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氣。因散布部位不同﹐其具體作用和名稱亦各有異。
1.向陽的臺階。
1.見"陽橋"。
1.亦作"陽喬"。亦作"陽鱮"。
2.魚名。
1.指鴻雁。
1.祭壇。在平坦的地上用土筑的高臺。
2.老子和孔丘的并稱。
即《春秋》,記歷史的書。晉簡文帝母叫鄭阿春,為避諱,遂改春秋”為陽秋”。
1.謂陽氣使萬物溫暖而回蘇。
1.活著的人﹐陽世的人。
1.太陽。
2.指陽光。
1.房屋的南檐。借指面南的房室。
1.遮陽的傘。
1.山名。秦漢時稱陰山最西的一段為"陽山"。即今內蒙古烏拉特后旗的狼山。
2.古縣名。在今廣東省陽山縣東『置﹐屬桂陽郡﹐后漢改為陰山縣﹐三國吳復置﹐歷代因之。
1.日魂。
2.泛指生魂﹐靈魂。
1.即冬至。
2.指楊朱。
1.明代宮眷內臣于冬至日穿的官服﹐因其上繡冬至節令徽飾﹐故名。
1.古代指音律上屬于陽性的六律。
2.指清揚之聲。陽﹐通"揚"。
3.音韻學術語。也稱附聲韻。同"陰聲"相對。凡韻母以鼻音m﹑n﹑ng為韻尾的﹐音韻學上稱為陽聲。如堅﹑光等。
1.陽氣散布﹔陽氣展開。
2.喻指音樂旋律高昂奔放。
3.謂煥發男子的亢陽之氣。
4.喻指夫婿。
5.表面布施。
1.指雄黃﹑硫磺﹑鐘乳石之類性熱的石藥。
2.指漢陽石公主。
3.古城名。在今安徽省霍丘縣東南。南朝梁天監二年﹐后魏以降將陳伯之為江州刺史屯陽石﹐即此。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壽州》。
1.春夏之時﹔溫暖之時。
1.古代鐘鼎器皿上的款識﹐有陰文陽文之別﹐陽文的款識稱"陽識"。
1.人世。
1.外治﹐宮廷以外的政事﹔國內政事。
2.指陽氣助成萬物生長之事。
3.指男子性機能。
1.向陽的住房。
1.指人在世間的壽命。
1.語本漢張衡《西京賦》﹕"夫人在陽時則舒﹐在陰時則慘。"后因以"陽舒"指舒暢的心情和寬松的氣氛。
2.借指書法中筆劃的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