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傷痛;憐惜。
2.
形容詞
隱藏(跟“顯”相對)。
3.
名詞
〈書〉隱秘的事。
4.
名詞
〈書〉精微深奧。
5.
(Yǐn)姓。
1.
亦作“隠”。
2.
掩蔽;掩護。
1.出自《左傳·文公十八年》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
2.出自《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群盜攻之,以戈擊王頭,大夫尹固隱王以背受之。
3.
隱諱;隱瞞。
1.出自《論語·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
3.出自《舊唐書·徐彥伯傳》夫不可言而言者曰狂,可言而不言者曰隱。
4.出自《上神宗皇帝書》一牛之失,則隱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
4.
精深;微妙。
1.出自《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2.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論》《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之以顯。
5.
燈或火熄滅。
1.出自《麗人賦》響羅衣而不進,隱明燈而未前。
2.出自《聊齋志異·人妖》田便燃燭,展衾,讓女先上床,己亦脫衣隱燭。
6.
隱沒。
1.出自《包氏父子》太陽光又隱了下去,郭純就去把淡綠的窗檔子拉開一下。
7.
隱居。
1.出自《易·乾》龍德而隱者也。
2.出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樊噲﹞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
3.出自《唐語林·德行》文中子隋末隱于白牛溪,著《王氏六經》。
4.出自《謝本師》爾好德,不事科舉,好隱,則為梁鴻、韓康可也。
8.
指隱居的人。
1.出自《顏氏家訓·歸心》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隱有讓王辭相避世山林。
2.出自《宋書·隱逸傳·周續(xù)之》時彭城劉遺民遁跡廬山,陶淵明亦不應征命,謂之尋陽三隱。
3.出自《鄒漢勛傳》貪夫殉身,圣亦保之;烈士殉名,隱亦好之。
9.
幽靜。參見“隱深”。
1.出自《文選·嵇康〈琴賦〉》且其山川形勢,則盤紆隱深。
10.
窮。
1.出自《荀子·宥坐》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隱也。
11.
憂傷;疾苦。
1.出自《楚辭·九章·悲回風》孰能思而不隱兮,照彭咸之所聞。
2.出自《國語·周語上》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3.出自《京兆樊惠渠頌》勤恤人隱,悉心政事。
4.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元成宗大德八年》以災異故,詔天下恤民隱,省刑罰。
12.
哀憐;同情。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2.出自《資治通鑒·漢武帝元光二年》今邊境數驚,士卒傷死,中國橞車相望,此仁人之所隱也。
3.出自《封神演義》懇祈恩臺大開慈隱,法外施仁。
13.
審核;審度。
1.出自《書·盤庚下》邦伯師長,百執(zhí)事之人,尚皆隱哉。
2.出自《管子·禁藏》是故君子上觀絕理者以自恐也,下觀不及者以自隱也。
14.
用同“穩(wěn)”。安穩(wěn);穩(wěn)定。
1.出自《楚辭·九章·抽思》超回志度,行隱進兮。
2.出自《投簡梓州幕府兼簡韋十郎官》詩幕下郎官安隱無?從來不奉一行書。
3.出自《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十四載》祿山踞床微起,亦不拜,曰:“圣人安隱。”
15.
威重貌。
1.出自《后漢書·吳漢傳》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2.出自《賜保寧軍節(jié)度使馮京進奉賀興龍節(jié)并冬節(jié)詔》卿坐鎮(zhèn)全魏,隱若長城。
16.
宏大。參見“隱虹”。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遠逝〉》佩蒼龍之蚴虬兮,帶隱虹之逶蛇。
17.
隱秘之事;私處。
1.出自《新唐書·李勉傳》汴州水陸一都會,俗厖錯,號難治。勉摧奸決隱為有名。
2.出自《聊齋志異·人妖》村人竊共疑之;集村媼隔裳而探其隱,群疑乃釋。
18.
隱語;謎語。
1.出自《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喜隱。
2.出自《文心雕龍·諧隱》??者,隱也。
3.出自《詩論·詩與諧隱》文字游戲不外三種……第二種是用文字捉迷藏,通常叫做“迷”或“隱”。
19.
指用隱語暗示。
1.出自《韓非子·喻老》大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
2.出自《說苑·正諫》臣不能為樂,臣善隱。
20.
短墻。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乃出豹而閉之,督戎從之。逾隱而待之,督戎逾入,豹自后擊而殺之。
2.出自《隨園隨筆·三傳多古字》短墻曰隱。
21.
琴上之飾。
1.出自《文選·枚乘〈七發(fā)〉》孤子之鉤以為隱,九寡之珥以為約。
22.
通“偃”。堵塞。
1.出自《管子·輕重甲》請以令隱三川,立員都,立大舟之都。
23.
通“殷”。盛多。參見“隱賑”。
1.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邑居隱賑,夾江傍山。
2.出自《文心雕龍·論說》六印磊落以佩,王都隱賑而封。
3.出自《原強》東土之人,見西國今日之財利,其隱賑流溢如是,每疑之而不信。
24.
凸起。也指觸著凸起的東西。
1.出自《朝野僉載》景龍中,瀛州進一婦人,身上隱起浮圖塔廟諸佛形象。
2.出自《中朝故事》日晝寢于驛廳內,睡中轉身,為彈子所隱,脅下痛極。
25.
思憶;思念。
1.出自《明妃曲》若為別得橫橋路,莫隱宮中玉樹花。
2.出自《太平廣記》﹝庭訓﹞自爾無日不醉,主人諭之曰:“君當隱貧窘,何苦使用不節(jié)乎?”
26.
推測。
1.出自《六度集經》太子呼焉,兄弟懼矣,又相謂曰:“吾父呼求,必以惠鬼也,違命無應。”太子隱其在坎,發(fā)柴睹之。
27.
姓。三國吳有隱蕃。見《三國志·吳志·孫登傳》裴松之注引《吳書》。
1.出自《三國志·吳志·孫登傳》三國吳有隱蕃。
28.
通“殷”。震動。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車騎雷起,隱天動地。
29.
通“偃”。仰臥。
1.出自《墨子·公孟》告子為仁,譬猶跂以為長,隱以為廣。
30.
通“偃”。猶歇息。參見“隱武”。
1.出自《群經平議·國語一》隱,當讀為偃。《漢書古今人表》“徐隱王”,師古注曰:即偃王也。是隱、偃古通用字。
2.出自《春秋繁露·五行變救》救之者,舉廉潔,立正直,隱武行文。
31.
隱蔽;隱藏。
1.出自《易·坤》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
2.出自《曹亭獨登》詩楊柳隱官堤,芙蕖接公??。
3.出自《家》他看見她們逼近了,便轉身向里走去,把身子隱在梅樹最多的地方。
1.指迂腐而不通世故的書生。
2.泛指塾師。
1.方言。奶媽。
1.使用多年﹑年紀已大的婢女。
〈方〉烏鴉。
1.方言。老爺爺。
〈方〉指不爽朗、不愛講話、不善交際的人。
1.老子和莊子的并稱『避明帝劉莊諱﹐改"莊"為"嚴"﹐故稱。
1.方言。女婿。
1.老年人的眼睛。
2.老年人的眼力。指視力所及﹐亦指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
指老年人視力凝。
1.詈詞。令人十分厭惡的人。
1.毛粗皮厚的劣等羊皮。北方﹑西北等地區(qū)的農牧民多用以制衣﹐且不掛面子。
1.《易》四象之一。《朱子語類》卷一三七"《易》中只有陰陽奇耦,便有四象,如春為少陽,夏為老陽,秋為少陰,冬為老陰。"或謂九為老陽。
2.方言。太陽。
1.原來的樣子。
2.陳舊的式樣。
1.詈詞。稱鴇母﹑虔婆一類的女人。咬蟲﹐指養(yǎng)漢的女人。
1.方言。太陽。
〈方〉①指成年男子誰家的~不干活,光讓老娘們兒去干?②指丈夫(zhàng·fu)她~在外地做買賣。
1.舊時對關羽廟的俗稱。民間常稱關羽為關老爺﹐故名。
〈方〉①尊稱年老的男子。②對人稱自己的或對方的年老的父親。
1.老年人自稱。意謂遭孽受罪之人。多見于元代雜劇。
1.輩份在前的一代。
1.殮衣的俗稱。
1.謂醫(yī)者以年老為貴﹐卜者以年少為貴。
1.《老子》與《周易》的并稱。
1.《易》四象之一。詳"老陽"。
2.舊指婦人。
1.舊時對同僚的尊稱。
鳥,猛禽類,嘴藍黑色,上嘴彎曲,腳強健有力,趾有銳利的爪,翼大善飛。吃蛇、鼠和其他鳥類。也叫鳶。
1.猶生硬。
2.猶死板。
1.年老的傭工。常用為詈詞。
1.年老懶散。常為老年人自謙之辭。
1.方言。指處世圓滑﹐作風疲沓的人。
處世經驗多而油滑的人。也說老油條。
1.相交多年的朋友。
2.明代士大夫對已考中秀才的儒學生員的稱呼。
1.老人和小孩。
2.泛指家屬。
1.借喻音律精妙。
1.舊話。
〈方〉玉米。
1.北魏河間王琛有婢朝云﹐善吹箎。琛為秦州刺史,諸羌叛,屢討不降;乃令朝云假為貧嫗,吹篪而乞。羌皆流涕,相率歸降。秦民語曰"快馬健兒,不如老嫗吹篪。"見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開善寺》。
1.方言。指貧苦老實的農民。
1.黿的俗稱。
1.見"老蚌"。
1.指老管家﹑老仆。多用為尊稱。
1.指即將下雨的天空云層。
1.指久于本業(yè)者。
1.老者對自己的謙稱。
1.很早;甚早。
2.很久以前。
1.詈詞。
1.方言。謂因年齡增大而漸趨老練穩(wěn)重。
1.久欠的帳款。亦喻指久未兌現的諾言或久未酬答的情誼。
〈書〉尊稱年老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