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后車超越前車。超過;超出。
2.
動詞
散失。失傳。
3.
(Yì)姓。
4.
同“逸”。
1.
后車超前車。引申為超越。
1.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2.出自《漢書·揚雄傳》軼五帝之遐跡兮,躡三皇之高蹤。
3.出自《寄題聱偶?亭》詩挾書海上來,軒昂軼前輩。
4.出自《文學觀》傳舊者,吾國民之特性,而欲離古以為桀,軼圣以為高,吾言固不若是。
2.
突襲,突擊。
1.出自《左傳·隱公九年》鄭伯御之,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
2.出自《新序·雜事四》莊王曰:“嘻!吾兩君之不相能也,百姓何罪!”乃退師以軼晉寇。
3.出自《舊唐書·狄仁杰傳》后漢則西羌侵軼漢中,東寇三輔。
3.
超絕。
1.出自《漢書·敘傳上》良樂軼能於相馭,烏獲抗力於千鈞。
4.
散失。
1.出自《管子·輕重丁》是故輕軼於賈谷制畜者,則物軼於四時之輔。
2.出自《史記·五帝本紀論》書缺有閑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
3.出自《日知錄·邶鄘衛》意者西周之時,故有邶鄘之詩,及幽王之亡而軼之,而大師之職猶不敢廢其名乎?
5.
通“逸”。安閑,逸樂。
1.出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法嚴政峻,諂諛者眾,日聞其美,意廣心軼。
2.出自《浙東三郡望幸圖記》嘗考周官底治,軼不忘勞。
6.
通“溢”。
1.出自《漢書·地理志上》道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軼為滎,東出於陶丘北。
7.
通“逸”。奔馳;逃跑。
1.出自《齊太祖高皇帝誄》鋒車北軼,爟火南盛。
2.出自《因論·訊氓》民弗堪命,是軼於他土。
3.出自《課業馀談·鳥獸蟲魚》風馬牛不相及,牝牡相誘曰風,言雖馬牛風軼而奔,亦不相及也。
1.猶支辭。
1.猶繁瑣。
1.謂互相支持,互相依靠。
1.樹枝和葉子。喻旁系親屬或同門轉相傳授的弟子。
1.宋賦稅的輸納方式。送納賦稅有固定處所,而以有馀補不足,則移此輸彼,移近輸遠,謂之支移。支移遠近以戶等高下而定。宋哲宗時,陜西分三等,鄉村第一﹑二等戶三百里﹑第三﹑四等戶二百里,第五等戶一百里。若非期限緊迫或戰爭急需,允許人戶納腳錢以免支移,成為變相加稅。腳錢亦按等征收,且不斷增重,甚至與正稅相當。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須添納腳錢的。
1.以手托下巴。
1.流派,支派。
2.旁系宗族。
1.后代子孫。
1.應酬;接待。
2.敷衍,應付。
3.供應。
4.指供應之物。
5.伺候;守候。 6.應答,回答。
1.清代后期,各省總督﹑巡撫可以就地籌款,應付特殊用途,通常設置支應局,為非正式的財政機構。
1.支付使用。
1.謂同類的分支﹑演化的末流。與,同類。
1.抵御。
一類大小介于細菌和立克次體之間的微生物。有獨立代謝機能的最小原核生物。沒有細胞壁,形狀多變。人和一些動物的口腔、咽部和泌尿系統都有支原體寄生。有些是人和動植物的病原體。
1.支持,援助。
1.明代漕運方式之一。明成祖永樂十三年(1415年),征調南糧,改海運為河運。在淮安﹑徐州﹑臨清等地設倉收囤,由官軍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縣)等段,節節接運,名為支運。每年四次,運糧三百余萬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兌運一說,支運包括支糧和運糧兩個方面,指從前一糧倉支出稅糧,運往后一糧倉。運軍從各倉支出的糧,不必即當年該倉的進倉糧;當年各倉的進倉糧,不必即供當年運軍支出運輸。
1.宋代觀察使﹑節度使的屬官支使與掌書記的并稱。
1.支撐維持。
1.分裂肢體。
1.象聲詞。現多寫作"吱吱"。
2.形容詞后綴。
1.見"支支喳喳"。
1.謂細碎繁瑣。
1.謂語言散亂。
1.亦作"支支梧梧"。
2.謂說話吞吞吐吐,含混躲閃。
1.見"支支吾吾"。
1.亦作"支支查查"。
2.象聲詞。
1.輪值侍侯。
1.謂手枝生一指而有六指。
1.宗族的分支。
1.支撐。
2.指用于支撐之物,支柱。
3.抵觸,抵制。
1.親屬,宗支。
1.支援,幫助。
①起支撐作用的柱子。比喻中堅力量國家的支柱|他是廠里的主要支柱。②撐起;撐住這種局面他能支柱多久?
也稱主導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引導和推動作用的生產部門。其特點是市場需求潛力大,具有大規模的產出可能性,發展速度快,有利于提高宏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國現階段的支柱產業為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建筑業。
1.支撐,維持。
1.支使開。
1.支持延續。
2.猶拼湊。
1.謂下棋﹑打牌時在一旁幫助出主意。亦指幫助出主意的人。
2.泛指給人出主意。
1.古代宗法制度以嫡長子及繼承先祖嫡系之子為宗子,嫡妻的次子以下及妾子都為支子。
2.植物名。即梔子。
1.從旁給人出主意。
1.同"支左屈右"。
2.《史記.周本紀》"﹝養由基怒﹞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氣衰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后轉為"左支右絀"。亦省作"支絀"﹑"支詘"。謂處境窘促,顧此失彼窮于應付。
1.謂射箭時左手持弓,右手屈曲控弦的姿勢。
1.見"卮辭"。
1.亦作"卮詞"。
2.謂隨和人意,無主見之辭。
1.猶言杯酒。
1.亦作"巵言"。
2.自然隨意之言。一說為支離破碎之言。語出《莊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成玄英疏"巵,酒器也。日出,猶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合也……無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無系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又解巵,支也。支離其言,言無的當,故謂之卮言耳。"后人亦常用為對自己著作的謙詞,如《藝苑卮言》﹑《經學卮言》。
1.見"汁防"。
1.漢代侯國名。在今四川省什邡縣境。
1.見"汁光紀"。
1.協洽。地支"未"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