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水面微微動蕩。
2.
動詞
液體太滿而向外流。
3.
動詞
比喻充溢。指人露出(某種表情神態)。
4.
名詞
〈方〉面積小的湖泊。
1.
亦作“瀁”。
2.
液體滿而外流。
1.出自《依韻和歐陽永叔黃河八韻》歲時憂漾溢,日夕見奔流。
2.出自《莊周夢》銀臺上吹滅了燈,金杯中漾撒了酒。
3.出自《山洪》這樣嘆說著,感動得眼里漾著晶瑩的淚。
3.
泛;蕩。參見“漾舟”。
1.出自《梁書·文學傳下·謝幾卿》漾桂棹於清池,席落英於曾阻。
4.
飄動;晃動。
1.出自《好事近·獻君猷》詞明年春水漾桃花,柳岸隘舟楫。
2.出自《金蓮記·郊遇》細雨花村漾酒旗,破除萬事是心知。
3.出自《掃盲志異》盡是泥巴的山邊小路上,有個什么人漾著一閃一閃的手電。
5.
發散。
1.出自《青春之歌》〔她〕眉毛畫得又細又彎,輕紗旗袍裹在身上,漾出陣陣濃郁的香水氣來。
6.
拋擲;丟棄。
1.出自《張協狀元》老夫聞得那張解元漾了渾家,要去赴試。是和不是,問取我婆則個。
2.出自《青衫淚》我為甚將幾陌黃錢漾在水里,便死呵也博個團圓到底。
3.出自《琵琶記·書館悲逢》沒來由漾卻苦李,再尋甜桃。
7.
方言。指湖泊。
1.出自《癸辛雜識續集·龍負舟》湖州土山有富人命數仆駕舟往田所點視塍岸。至漾中(凡水闊之處名曰漾),忽舟若湊淺不能進。
2.出自《東南七郡水利略敘》太湖匯源水之來,湖所不能容者,則亞而為蕩、為漾、為茆、為淀,凡百有奇,如人之有腹乎?
8.
電報中用韻書的韻目二十三漾代二十三,表示二十三日。
1.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蒙古起義清方檔案》應如何復電?請示遵。懋澄叩,漾印。
9.
古水名。漢水上流,源出陜西省寧羌縣北嶓冢山。
1.出自《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2.出自《水經注·漾水》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
10.
水流長。
1.出自《文選·王粲〈登樓賦〉》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
11.
水動蕩貌。
1.出自《山居賦》引修堤之逶迤,吐泉流之浩漾。
2.出自《奉送韋起居老舅百日假滿歸嵩陽舊居》詩舊壑窮杳窱,新潭漾淪漣。
3.出自《寶葫蘆的秘密》水面上漾起了一層層錐形的縐紋。
1.佛教語。由惡業污染而產生的煩惱。
1.遮蔽日光。
2.用以遮蔽日光的墻壁。
1.阻塞不通。
2.指使阻塞不通的障礙物。
1.長柄扇。帝王儀仗之一。又稱長扇﹑掌扇。
1.漳水和澨水。障﹐通"漳"。
1.邊塞上的烽火臺。隧﹐通"燧"。
1.阻塞的河道。
1.佛教語。惡業與煩惱。
1.以袖遮面。借指美女。
1.遮蔽或轉移別人視線使看不清真相的手法。
1.佛教語。猶罪業。
1.阻礙。
1.遮蔽。
2.指物體表面蒙上的灰塵等物。
3.白翳。
4.泛指遮蔽視線之物。
1.阻擋。
1.陂塘。
1.幛子。上面題有文字或畫有圖畫的整幅綢布。
2.用蘆葦﹑秫秸等編成的或利用成行的樹木做成的屏障。
1.山外。
1.即瘴癘,南方濕熱地區流行的惡性瘧疾等傳染病。
1.即瘴氣,南方山林間散發的濕熱空氣。從前認為是導致瘴癘的原因。
1.險峻的山嶺。
1.遮蔽。
1.幛上的題詞。
1.舊時作為慶吊禮物用的整幅布帛,題字或綴字于上以懸之。
1.花名。
1.瘴氣毒霧。
1.猶瘴氣。
1.指南方海域。
2.指南方有瘴氣之地。
1.見"瘴癘"。
瘴氣所致的疾病六年瘴癘,初何意于生還|寄命瘴癘之地。
1.舊指南方少數民族。
1.芒茅黃枯時節之瘴癘。
1.指瘴氣。
1.指南部﹑西南部地區山林間濕熱蒸發能致病之氣。
1.因瘴癘患病的氣色。
2.指南方瘴癘地的霧氣。
1.指蒸熱的瘴氣。
1.光亮能照明車輛的寶珠。
1.明朗清爽。
1.隨身攜帶的盛放文具雜物的袋子。
1.相傳秦咸陽宮中有大方鏡,能照見五臟病患。女子有邪心者,以此鏡照之,可見膽張心動。見《南京雜記》卷三◇因以"照膽"為典,極言明鏡可鑒。
2.劍名。
1.查察而得。舊時下行公文和布告中常用。
1.對文稿﹑信件等不加修改地刊載。
1.山茶花的一種。
2.佛桑花的別名。
3.紅寶石的別名。
1.宋代一種證明身份的官方文書。
被光照射的物體表面單位面積上得到的光通量。點光源對某個面產生的照度e,跟光源的發光強度i成正比,跟該面離光源距離r的平方成反比,即e=icosir2。式中i為光線的入射角。單位為勒克斯。一般閱讀、書寫時的照度應達到50勒克斯。
1.猶核對;對照。
2.問話;對話。
照顧;關心承蒙照拂|多方照拂。
1.日照天覆。喻帝王之明睿恩威。
1.照見骨骼。《西京雜記》載漢高祖以寶環賜戚夫人,光照指骨◇因以"照骨"為典。
1.傳說中的古鏡名。能映現內臟和骨骼。
1.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