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誠實;真誠;忠誠。
1.出自《易·乾》閑邪存其誠。
2.出自《禮記·學記》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
3.出自《水經注·漸江水》文種誠於越,而伏劍於山陰。越人哀之,葬於重山。
4.出自《為裴相公讓官表》陛下知其孤立,賞其微誠,獨斷不謀,獎待逾量。
5.出自《論中國的法西斯主義——新專制主義》他強調誠,但他是最不誠的。
2.
真實。
1.出自《韓非子·顯學》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
3.
實情;真情。
1.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今齊王以毀廢之,其心怨,必背齊;背齊入秦,則齊國之情,人事之誠,盡委之秦,齊地可得也,豈直為雄也!
2.出自《晉書·戴若思傳》〔王敦〕曰:“吾此舉動,天下以為如何?”若思曰:“見形者謂之逆,體誠者謂之忠?!?/p>
3.出自《多麗》詞細追思,深誠密意,黯然一晌銷魂。
4.
心志專一;專一的心志。
1.出自《呂氏春秋·精通》伯樂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
2.出自《新書·道術》志操精果謂之誠,反之為殆。
3.出自《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吩?/span>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阢暽绞?,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5.
謂使之專誠;使之真誠。
1.出自《孔子家語·哀公問政》誠之者,人之道也。
2.出自《大學首章約義》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6.
真正;確實。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2.出自《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3.出自《朝議大夫蔣公墓志銘》以臣所見,誠有窘迫之縣,曾無窘迫之州。
4.出自《猛虎行》當今貴人誠險嚱,食祿受爵忌恩私。
5.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語堂為提倡語錄體,在此幾成眾矢之的,然此公亦誠太淺陋也。
7.
假如。
1.出自《管子·幼官》舉機誠要,則敵不量。
2.出自《代空城雀》誠不及青鳥,遠食玉山禾;猶勝吳宮燕,無罪得焚窠。
3.出自《上皇帝萬言書》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誠加之意,則何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
8.
通“請”。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上二四》嬰聞之,省行者不引其過,察實者不譏其辭,嬰可以辭而無棄乎!嬰誠革之。
2.出自《戰國策·趙策三》王曰:“誠聽子割矣。子能必來年秦之不復攻我乎?”
3.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子貢曰〕:且夫畏越如此,臣誠東見越王,使出師以從下吏。
1.主旨各異之語﹐各種學說。
2.指怪誕鄙俗之語。
1.多戶人家居住的院子。
1.謂雜亂而泯滅界劃。
1.多貌。
1.雜亂喧鬧。
1.古代用以贊頌人﹑事﹑物的文體之一種。
1.古時稱卜筮之外的占卜術。
1.雜病。證﹐通"癥"。
1.即雜病。
1.正項之外的零碎開支。
1.古代品官以外的辦事人員。
有固定刊名,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出版物。用卷、期、號或年、月為序編號出版。定期出版的又叫期刊”。
1.會審。
2.綜合治理。
1.一種物質中夾雜的其它物質。
1.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蔑稱。
2.詈詞。
3.指雜糧。
4.比喻混雜而成的。
1.文體名。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不拘體例的著作。
1.古代啟蒙的識字讀本。匯輯各類常用字﹐編成韻語﹐以便初學者記誦。
1.謂俳優及歌舞交相融合。
1.雜錄。意謂如菜雜陳于俎﹐故稱。唐段成式撰有《酉陽雜俎》三十卷﹐明謝肇浙有《五雜俎》十六卷。
2.指斑駁的花紋。
1.各類瑣雜事物的輯述。唐李商隱有《雜纂》一卷。
2.匯集和編纂。
1.說話羅唆。
1.一起工作。
2.同時發作。
3.各種技藝。
1.混雜而坐。
2.指同坐。
1.方言。敲碎;打爛。
1.方言。比喻希望破滅或事情失敗。
1.追問確實。
1.比喻失業。
1.方言。比喻做事失敗。
2.方言。發怒。
1.方言。比喻竭盡所有。
1.方言。比喻說東道西,拖延時間。
1.方言。謂夜間搶劫。
1.比喻敗壞聲譽。
1.將某物砸入地下,紋絲不動。比喻將事情定下,不允許再有變更。
1.形容吃得有滋味。
1.山高貌。
1.即嚈噠。
1.聚集。
1.亦作"災謗"。
2.毀謗造成的禍害。
1.成災的冰雹。
1.災害。
1.因自然現象反常而引起的災害。
1.亦作"烖兵"。
2.兵災。戰爭的災難。
1.見"災躔"。
1.亦作"災纏"。
2.古人認為日月星辰的運行偏離原來的軌跡是天象的變異,人間必有災難,故稱。引申指災禍。
1.指火災。
1.星命家謂人命八字的干支若有相沖相克,則必遭災禍。
1.禍患;災害。
1.亦作"災厄"。亦作"災阸"。
2.災禍;苦難。
1.陷害。
1.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