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緖”。
2.
絲頭。
1.出自《易林·豫之同人》饑蠶作室,昏多亂纏,緒不可得。
3.
引申為絲或絲狀物。
1.出自《孔子家語·執(zhí)轡》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緒而蛾。
2.出自舊題《洞冥記》﹝石脈﹞生石里,破石而后得此脈,縈緒如麻纻也,名曰石麻,亦可為布也。
3.出自《怨春風(fēng)》詞無由且住,綿綿恨似春蠶緒。
4.出自《點(diǎn)絳唇》詞心似春蠶,到死還多緒。
4.
開端;頭緒。
1.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2.出自《淮南子·精神訓(xùn)》反覆終始,不知其端緒。
3.出自《雜體詩·效謝混〈游覽〉》卷舒雖萬緒,動復(fù)歸有靜。
4.出自《新唐書·蘇颋傳》玄宗平內(nèi)難,書詔填委,獨(dú)颋在太極后合,口所占授,功狀百緒,輕重?zé)o所差。
5.
統(tǒng)系,世系。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漢初弗之宅,故宗緒中圮。
2.出自《陳書·程文季傳》纂承門緒,克荷家聲。
3.出自《新唐書·李光弼傳贊》李光弼生戎虜之緒,沈鷙有守。
6.
行列。
1.出自《文選·鮑照〈舞鶴賦〉》離綱別赴,合緒相依。
7.
前人未竟之功業(yè)。
1.出自《詩·魯頌·??宮》纘禹之緒。
2.出自《后漢書·班固傳下》系唐統(tǒng),接漢緒。
3.出自《戚元魯墓志銘》生既不能就其志,死又無以傳其緒。
4.出自《天演論》自序夫古人發(fā)其端,而后人莫能竟其緒。
8.
殘余。參見“緒風(fēng)”。
1.出自《莊子·山木》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
9.
連綿不斷的情思、意緒。
1.出自《泣賦》闃寂以思,情緒留連。
2.出自《晉書·潘岳傳論》安仁思緒云騫,詞鋒景煥。
3.出自《鶯鶯傳》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
4.出自《憶昨詩示諸外弟》令人感嗟千萬緒,不忍倉卒回驂??。
10.
尋繹;序次。
1.出自《新語·道基》原情立本,以緒人倫。
11.
順從。參見“緒信”。
1.出自《文選·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仁君年壯氣盛,緒信所嬖。
12.
指著作的前言。參見“緒論”。
1.出自《辛亥革命之始末》他們黨員中有鄒容其人,所著的《革命軍》……章炳麟為之作緒。
13.
姓。明代有緒紀(jì)、緒珊。見《古今萬姓統(tǒng)譜》卷七六。
1.出自《正字通?糸部》緒,姓。明嘉靖中,高安知縣緒東山。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wǎng)簾。
1.帝王的威嚴(yán)。
1.帝王的儀仗﹑侍衛(wèi)。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yán)。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nèi)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fēng)。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dāng)時(shí)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lǐng)導(dǎo)。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guān)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gè)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