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緖”。
2.
絲頭。
1.出自《易林·豫之同人》饑蠶作室,昏多亂纏,緒不可得。
3.
引申為絲或絲狀物。
1.出自《孔子家語·執轡》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緒而蛾。
2.出自舊題《洞冥記》﹝石脈﹞生石里,破石而后得此脈,縈緒如麻纻也,名曰石麻,亦可為布也。
3.出自《怨春風》詞無由且住,綿綿恨似春蠶緒。
4.出自《點絳唇》詞心似春蠶,到死還多緒。
4.
開端;頭緒。
1.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2.出自《淮南子·精神訓》反覆終始,不知其端緒。
3.出自《雜體詩·效謝混〈游覽〉》卷舒雖萬緒,動復歸有靜。
4.出自《新唐書·蘇颋傳》玄宗平內難,書詔填委,獨颋在太極后合,口所占授,功狀百緒,輕重無所差。
5.
統系,世系。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漢初弗之宅,故宗緒中圮。
2.出自《陳書·程文季傳》纂承門緒,克荷家聲。
3.出自《新唐書·李光弼傳贊》李光弼生戎虜之緒,沈鷙有守。
6.
行列。
1.出自《文選·鮑照〈舞鶴賦〉》離綱別赴,合緒相依。
7.
前人未竟之功業。
1.出自《詩·魯頌·??宮》纘禹之緒。
2.出自《后漢書·班固傳下》系唐統,接漢緒。
3.出自《戚元魯墓志銘》生既不能就其志,死又無以傳其緒。
4.出自《天演論》自序夫古人發其端,而后人莫能竟其緒。
8.
殘余。參見“緒風”。
1.出自《莊子·山木》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
9.
連綿不斷的情思、意緒。
1.出自《泣賦》闃寂以思,情緒留連。
2.出自《晉書·潘岳傳論》安仁思緒云騫,詞鋒景煥。
3.出自《鶯鶯傳》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
4.出自《憶昨詩示諸外弟》令人感嗟千萬緒,不忍倉卒回驂??。
10.
尋繹;序次。
1.出自《新語·道基》原情立本,以緒人倫。
11.
順從。參見“緒信”。
1.出自《文選·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仁君年壯氣盛,緒信所嬖。
12.
指著作的前言。參見“緒論”。
1.出自《辛亥革命之始末》他們黨員中有鄒容其人,所著的《革命軍》……章炳麟為之作緒。
13.
姓。明代有緒紀、緒珊。見《古今萬姓統譜》卷七六。
1.出自《正字通?糸部》緒,姓。明嘉靖中,高安知縣緒東山。
1.清瘦的容貌。
1.瘦弱怯懦。
1.肌肉不豐滿﹐虛弱無力。
1.瘦弱的樣子。
1.峭削之石。
1.謂過著貧窮的生活。
1.消瘦。
1.見"瘦癯"。
1.瘠薄之田。
在江蘇省揚州市西郊。原名炮山湖”,一名保障湖”。六朝以來即為風景名勝地。可以與杭州西湖媲美,故名瘦西湖。有大虹橋、小金山、釣魚臺、紅園、西園、徐園、五亭橋、蓮性寺白塔等名勝古跡,新辟有二十四橋勝景。附近蜀崗還有大明寺、平山堂、觀音山等景點。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丁香的別名。
1.形容身材瘦﹑個兒小。
1.謂殘雪。
1.瘦巖巖。
1.見"瘦巖巖"。
1.瘦巖巖。
1.《后漢書.甄宇傳》"建武中﹐﹝甄宇﹞為州從事﹐征拜博士"李賢注引《東觀漢記》"建武中每臘﹐詔書賜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時博士祭酒議﹐欲殺羊分肉﹐又欲投鉤﹐宇復恥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復有爭訟﹐后召會問'瘦羊博士'所在﹐京師因以號之。"后用以指能克己讓人的人。
1.謂字體瘦細而勁健。
2.細瘦而堅硬。
1.舊時謂油水不多的訴狀。
1.瘦的人。
1.亦作"書版"。
2.以雕板印刷術印書的底板。
1.管辦文書的屬吏。亦泛指掌管文書翰墨的人。
1.書脊。
1.裝訂成冊的著作。
1.指喜歡掉書袋,賣弄才學的習氣。
1.文書。
1.《易.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謂文辭難充分達意◇多作書信結尾習用語。
1.猶書不盡言。
1.一種名石,產安徽歙縣,用以制硯,稱"刷絲硯"。石紋精細縝密如刷絲,稱刷絲羅紋。
1.一種名硯,產于安徽歙縣。以紋理精細縝密的刷石制成。
1.刪汰。
1.擦眼淚。
1.元代官吏審核所屬各衙門處理之獄訟案卷后,作出結語寫在紙上,粘在卷后稱刷尾。
1.追究;查問。
1.洗拭;刷新。
2.搜刮。
淘汰舊的,創造新的刷新世界紀錄。
1.挑選。
1.印刷。舊時印刷,先在刻板上復紙,再以毛刷刷掃,稱"刷印"。也稱刷書。
1.清除淤泥。
1.禽類以喙整刷羽毛,以便奮飛。
1.清查。
1.掃帚。掃除的用具。
1.一種刷除污垢或涂抹用的工具。
1.謙詞。猶涂抹成字。
1.形容迅疾。
1.象聲詞。
1.形容極其迅速。
1.象聲詞。形容迅疾擦過的聲音。
1.表演雜技的俗稱。
2.猶言耍花招。
1.用筆寫文章。多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