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顧慮;憂慮。
2.
動詞
救濟。
3.
動詞
對別人表同情,憐憫。
4.
名詞
(Xù)姓。
1.
亦作“賉”。
2.
憂慮;憂患。
1.出自《易·泰》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2.出自《國語·晉語一》君欲勿恤,其可乎?若大難至而恤之,其何及矣。
3.出自《與孟逸秘校手書》悠悠之議,恐不足恤,在力行之而已。
4.出自《復郎廷佐書》所圖者國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
3.
指君父之喪。
1.出自《書·顧命》延入翼室,恤宅宗。
2.出自《元史·仁宗紀一》先帝奄棄天下……朕以國恤方新,誠有未忍,是用經時。
4.
指喪儀。
1.出自《南史·顧憲之傳》俗諺云:“會稽打鼓送恤,吳興步擔令史。”
5.
體恤;憐憫。
1.出自《左傳·昭公三十年》事大在共其時命,事小在恤其所無。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3.出自《移禁司刑》詩司寇宜哀獄,臺庭幸恤辜。
4.出自《圣武記》其恤駝之法,莫詳於張鵬翮之《西使記》。
6.
顧及;顧念。
1.出自《戰國策·秦策五》戰勝宜陽,而恤楚交,忿也。
2.出自《荀子·非相》好其實,而不恤其文,是以終身不免埤污傭俗。
3.出自《太師箴》至人重身,棄而不恤。
7.
周濟,救濟。
1.出自《國語·周語中》侈則不恤匱,匱而不恤,憂必及之。
2.出自《神仙傳·彭祖》致遺珍玩,前后數萬金而皆受之,以恤貧窮,無所留。
3.出自《宋史·太祖紀一》宿州火,遣使恤災。
8.
慎。參見“恤刑”。
1.出自《晏子春秋·問下二十》共恤上令,弟友鄉里。
2.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晏子二》恤,慎也。
3.出自《明史·刑法志一》英憲以后,欽恤之意微,偵伺之風熾。
9.
安置。
1.出自《漢書·韋玄成傳》明明天子,俊德烈烈,不遂我遺,恤我九列。
10.
驚恐。參見“恤然”。
1.出自《柳敬亭傳》聞子說者,危坐變色,毛發盡悚,舌憍然不能下……聽者儻然若有見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
2.出自《宦官論》夫人見虎則恤然駭,閉門而拒之,惟恐不速,見鼠則恬不為怪。
11.
見“恤削”。形容衣服裁制合體。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衯衯裶裶,揚袘恤削。
2.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曳獨繭之褕袣,眇閻易以恤削。
12.
姓。春秋魯有恤由。見宋邵思《姓解·心部》。
1.出自《姓解?心部》恤,《風俗通云》:“魯有恤由。”
代詞。什么若問無眼人,這個是甚么|江上濃霧彌漫,甚么也看不見。
1.同"甚"。
1.甚么,什么。
1.甚么,什么。
1.詈詞。
1.甚至。
1.同"甚而至于"。
1.謂設置極為完備。
1.猶言非常。
1.確實。
2.甚是,極為。
1.極為,很是。
1.謂衣著過于寬大不稱體。
2.過分。
1.極為喧嘩擾攘。
《左傳·成公十六年》載楚國與晉國交戰,楚王登車窺探晉軍,對身邊的侍臣說甚囂,且塵上矣。”意謂晉軍中甚是喧鬧,塵埃飛揚◇以甚囂塵上”比喻對傳聞之事,議論紛紛。
1.很好,極好。
1.極言,極力表明。
1.什么意思。
1.驟雨,大雨。
1.指情況比較嚴重或突出的人或事。
也作甚或”。①連詞。用在并列詞語最后一項之前,表示突出這一項對于這個問題,好些人還不完全理解,甚至完全不理解。②副詞。強調突出的事例這個古字甚至字典上也查不到。
1.猶甚而至于。
1.形容顏色淡舊。
1.街道下挖掘的用以排除地面積水的暗溝。
1.混合;融合。
1.摻合混雜。
1.滲漏而干涸。
1.以金粉或金箔裝飾物體表面。
1.挖在庭院地面之下用以排除地面積水或管道污水的坑。坑壁用磚或石塊堆砌,坑頂加蓋,水流入坑內,逐漸滲入地層。也叫滲井。
1.丑陋,使人可怕的樣子。
1.猶滲瀨。
1.水下流貌。
1.滴漏貌。
1.寒涼。涼氣侵襲身體。
1.水滲透滴漏。
2.喻財務上的漏洞﹑耗蝕。
3.喻文字﹑語言上的破綻。
1.液體向下滴流。
2.比喻恩澤下施。
1.使人害怕。
1.液體慢慢地滲到里面去。
2.比喻一種事物對另一事物的滲透﹑影響。
3.猶攙入,攙進去。
1.寒冷貌。
2.指因害怕而產生發冷的感覺。
1.見"滲泄"。
1.小水。
1.攙和攪勻。
1.攙雜,混雜。
1.浸漬,滲透。
1.古代祭社稷和宗廟用的肉。
1.同姓之國。
1.謂順從親近。
1.謹慎。
1.順其求生的欲望。
1.戒慎于事情發生之初。語本《書.蔡仲之命》"爾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終。"
1.謂出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