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見“苜蓿”。(棵)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為三片小葉組成的復葉,小葉長圓形。開蝶形花,紫色,結莢果。是一種重要的牧草和綠肥作物。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紫花苜蓿。漢武帝時由張騫自西域引進。
1.
見“苜蓿”。古大苑語buksuk的音譯。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產西域各國,漢武帝時,張騫使西域,始從大宛傳入。又稱懷風草、光風草、連枝草。花有黃紫兩色,最初傳入者為紫色。可供飼料或作肥料,亦可食用。
1.出自《史記·大宛列傳》﹝大宛﹞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
2.出自《自悼》詩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
3.出自《見只編》海鹽翁學訓嚴之,壽昌人。為人嚴正,而接士寬厚。官貧齋冷,苜蓿自甘,未嘗與寒生計束修已上。
2.
見“苜蓿”。馬嗜苜蓿,故亦用作馬的代稱。
1.出自《大哀賦》嘶風則苜蓿千群,臥野則????萬帳。
1974年1月,中國軍民反擊南越軍隊入侵西沙群島的戰斗。1956年4月,南越軍隊侵占中國領土西沙群島的珊瑚島后,于1974年1月17日和18日又侵占甘泉、金銀等島嶼,19日繼續向琛航、廣金兩島發動進攻。中國海軍在陸軍及民兵的協同下予以反擊,于20日收復被侵占的全部島嶼。
1.指房屋朝西的一面午后因受陽光照射而夏秋室內炎熱。
1.《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遂餓死于首陽山。"后因以"西山餓夫"為伯夷﹑叔齊的代稱。
1.見"西山餓夫"。
1925年11月23日,謝持、鄒魯、林森、居正等國民黨右派十余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開所謂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反蘇、反共、反對國共合作等決議案。參加會議者后來被稱為西山會議派”。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彈劾西山會議決議案》,開除謝持、鄒魯等人黨籍。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王子猷作桓車騎參軍。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后因以"西山爽"言人性格疏傲﹐不善奉迎。
1.三國魏曹丕《折楊柳行》"西山亦何高﹐高高殊無極。上有兩仙童﹐不飲亦不食。與我一丸藥﹐光耀有五色。服藥四五日﹐胸臆生羽翼。輕舉乘浮云﹐倏忽行萬億。流覽觀四海﹐茫茫非所識。"后因稱仙藥為"西山藥"。
1.指西方。
1.向西去。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故稱上。
2.入門左首的位置。古代尊右卑左﹐主人迎賓﹐先據左位﹐表示尊重。
1.西下;西止。
2.西鄰。
3.西面的房屋。
1.古代祭祀土地神之所﹐為五社之一。
1.古國名。居今陜西﹑山西間。也稱申戎。
1.漢永樂宮之司署﹐掌管宮內罪罰。
2.中書省的別稱。
3.陜西省西安市的俗稱。
1.西方國家的軍隊。春秋時晉指秦軍。
又稱西子”。姓施。春秋末年越國美女。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后,與范蠡入五湖而去。
1.江蘇省蘇州市靈巖山名勝之一。
1.同"西子捧心"。
1.河豚腹中肥白的膏狀物。
1.相傳為西施教習歌舞處。在浙江紹興城外。一名土城。
1.貝類動物名。肉白﹐形似舌﹐味極鮮美。
1.指歐美的知識分子。
1.西施的別稱。
1.封建時代在帝都西部商賈聚集貿易的特定商市。
2.明清時北京處決死囚的刑場。在今菜市口。
1.西洋的式樣。
1.舊時帝王宗廟內藏神主之室。
1.相傳魯哀公十四年在大野狩獵獲麒麟。孔子作《春秋》,至此而絕筆。
1.宋熙寧間建東西兩府于京師﹐樞密使掌握兵柄﹐居西府﹐故稱"西樞"。
1.門外西側的堂屋。
1.今四川省。古為蜀地﹐因在西方﹐故稱"西蜀"。
1.見"西頹"。
1.見"西山爽"。
油畫。意大利拉斐爾作于1512-1514年。描繪的是揭開的帷狍面,圣母馬麗亞懷抱圣嬰耶穌正從云端款款而降的情景。在圣母的腳邊,跪著兩個迎候的人物,胡須蒼白的羅馬教皇和美麗的圣女。作品深刻地體現了母愛偉大的主題。
1.日入處。
2.喻暮年。
1.官署名。御史臺的通稱。
2.官署名。中書省的別稱。
3.官署名。刑部的別稱。
4.臺名。宋謝翱哭文天祥處。在今浙江省桐廬縣南富春山。
1.見"西臺痛哭"。
即慈禧太后”(976頁)。
1.西廂的前堂。
2.泛指西邊的堂屋。
3.佛教語。佛門職位的稱呼。
1.見"奇技"。
1.猶奇書。
1.謂過于奇巧而無益的技藝與制品。
1.奇特盤曲。
1.道教所稱北斗星中的神名。
1.奇特出眾;奇特雄健。
1.見"奇俊"。
1.亦作"奇倔"。
2.奇特挺拔。
3.獨特不凡。
4.謂筆墨新奇剛健。
奇特怪異語言奇譎,讀者難解|性頗奇譎,自視甚高。
1.指奇特峻峭之山。
2.謂詩文的風格﹑語言嚴正而不同凡俗。
1.見"奇俊"。
1.古醫術。
1.猶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