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樣子;形狀。
2.
名詞
形體;實體。
3.
動詞
表現;顯露。
4.
動詞
對照,比較。
5.
名詞
(Xíng)姓。
1.
形象;面貌。
1.出自《書·說命上》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於天下。
2.出自《荀子·非相》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3.出自《鳳翔隴州節度使李公墓志銘》及幸還,錄功封武安郡王,號元從功臣,圖其形御閣。
4.出自《輟耕錄·盜有道》責令有司官兵,肖形掩捕。
5.出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
2.
形體;身體。
1.出自《易·系辭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2.出自《韓非子·揚權》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
3.出自《岳陽樓記》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
4.出自《與楊令若論大學補傳書》無形之物,必假有形之物以實之。
3.
形狀。
1.出自《晉書·苻堅載記下》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2.出自《文心雕龍·定勢》圓者規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
3.出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戴了一頂鴨舌帽,松大得遮去了他長方形臉的三分之一。
4.
參見“形貌”。情況;樣子。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2.出自《天雨花》同甘共苦多和順,哪有今朝這等形。
3.出自《譚九先生的工作》王老師,你們學堂里聽見消息沒有?——仗打得一個什么形了?
5.
趨勢;形勢。
1.出自《孫子·形》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2.出自《史記·蘇秦列傳》齊秦不合,天下無變,伐齊之形成矣。
3.出自《魏書·崔光傳》善惡興滅之形,用兵乘會之勢,亦足以垂之將來,昭明勸戒。
4.出自《智囊補·兵部·高仁厚》士有必死之氣,則敵有必敗之形矣。
6.
指戰爭中陣勢、布局。
1.出自《孫子·虛實》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
2.出自《淮南子·兵略》智見者,人為之謀;形見者,人為之功;眾見者,人為之伏;器見者,人為之備。
7.
前兆;朕兆。
1.出自《后漢書·黃瓊傳》擢賢於眾愚之中,畫功於無形之世。
2.出自《故禮部尚書黃公墓志銘》兵甚致災,殍余生盜,皆不安易動之形也。
8.
形成;產生。
1.出自《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2.出自《史記·蘇秦列傳》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強弱,內度其士卒賢不肖,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於胸中。
3.出自《淮南子·原道》故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
4.出自《中國歌謠·歌謠的起源與發展》若對于這個韻腳,中心并不感到親切有味,則對于此歌本身便形隔膜而減少了流傳的能力。
9.
流露;顯示。
1.出自《公羊傳·桓公二年》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
2.出自《漢書·韋玄成傳》茅土之繼,在我俊兄。惟我俊兄,是讓是形。
3.出自《〈考經〉序》雖無德教加於百姓,庶幾廣愛形於四海。
4.出自《警世通言·蔣淑真刎頸鴛鴦會》女聞其死,哀痛彌極,但不敢形諸顏頰。
5.出自《談散文》凡心有所感,就可形之于文。
10.
形容;修飾。
1.出自《文心雕龍·夸飾》又子云《羽獵》,鞭宓妃以餉屈原;張衡《羽獵》,困玄冥於朔野。孌彼洛神,既非罔兩;惟此水師,亦非魑魅:而虛用濫形,不其疏乎!
11.
比較;對照。
1.出自《老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2.出自《〈續畫品〉序》故前后相形,優劣舛錯。
3.出自《上神宗皇帝書》利害相形,不得不察。
4.出自《野獲編·禮部一·吳仙居奪謚》但以楊形吳,見其褒貶恰當,可謂良工心苦矣。
12.
通“刑”。刑罰。
1.出自《荀子·成相》眾人貳之,讒夫棄之,形是詰。
2.出自《貞符》人以有年,簡於厥形,不殘而懲,是謂嚴威。
13.
通“鉶”。瓦制食器,用以盛羹。
1.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飯土塯,啜土形。
1.古代官府留待貼補經費不足的米。
1.古代送走疫鬼的一種儀式。
1.傳說周代鄭交甫至漢皋,遇江妃兩女,解佩兩珠與之,交甫受而懷之,行數十步,兩女不見,珠亦隨失。
1.指贈送的物品。
1.見"贈刀"。
1.《晉書.文苑傳.袁宏》"謝安常賞其機對辯速◇安為揚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為東陽郡,乃祖道于冶亭。時賢皆集,安欲以卒迫試之,臨別執其手,顧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贈行。'宏應聲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時人嘆其率而能要焉。"后世即以"贈扇"為勉勵赴任之官施行仁政﹑造福百姓之典。
1.《詩.鄭風.溱洧》"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鄭玄箋"其別,則送女以勺藥結恩情也。"后因以"贈芍"表示男女別離之情。
1.贈送施舍。
1.古代朝廷對死者贈封官爵并賜以財物。
1.亦作"贈謚"。
2.古代帝王﹑官員死后,根據其生前事跡贈給一個表示褒貶的稱號。
1.謂向死者贈送東西。
1.語出《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并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后因以"贈粟"為慷慨解囊相贈之典。
1.贈死者以衣衾◇泛指贈送財物以助治喪。
1.猶贈耗。
1.贈送財物。
1.贈賜。錫,通"賜"。
1.贈送財物以吊孝。
1.臨別相贈。
1.文體名。贈言惜別的文章。
1.見"贈恤"。
1.用良言相勉勵。多用于臨別之時。語本《荀子.非相》"故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1.《晉書.羊祜傳》"祜與陸抗相對,使命交通,抗稱祜之德量,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箛L病,祜饋之藥,抗服之無疑心。人多諫抗,抗曰'羊祜豈鴆人者!'時談以為華元﹑子反復見于今日。"后因以"贈藥"為輯睦邊境之典。
1.贈送。亦指贈送之物。
1.贈送,贈給。亦指贈送的財物。
1.古代朝廷對已死有功人員的子孫授以官爵。
1.送財物或他物給人。亦指贈給的財物等。
1.贈送。
1.猶贈言。
1.謂落葬時將玉埋入墓穴。
1.贈送東西給遠行的人。
1.編輯或出版機構等把自己出的書刊贈送給人。
1.唐人小說載,有盧生在邯鄲旅店中,遇道士呂翁,翁贈之以枕,生睡入夢,歷數十年榮華富貴。及醒,主人炊黃粱尚未熟。見唐沈既濟《枕中記》◇用為富貴如幻夢之典。
1.謂幫助治喪而贈以財貨衣帛等。
1.猶操筆。古人構思為文時常以口咬筆桿,故稱。
1.方言。怎么。
2.謂怎么辦。
1.見"咋呼"。
也作咋唬”。方言。吆喝;喊叫咋呼得厲害|瞎咋唬啥?
也作咋唬”。方言。吆喝;喊叫咋呼得厲害|瞎咋唬啥?
1.見"咋呼"。
2.夸口;炫耀。
1.啃咬。
咬住自己的舌頭。因悔恨、害怕而不敢說話訴者覆得罪,由是咋舌不敢言。也形容因驚訝而說不出話來的樣子令人咋舌|聞者咋舌。
1.咬嚼吞吃。
1.違拗。
1.形容啃咬之聲。
1.指呼喊吆喝聲。
2.急速;頃刻。
1.象聲詞。形容呼叫聲﹑咬牙聲等。
1.謂咬指出血以自誓。
1.咬著指頭,伸著舌頭。形容極為驚異。
1.猶攫取,掠奪。
1.見"挓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