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溪名。
1.短命而死。
1.早死。
1.草長貌。
1.謂受審或遭詰問時牽扯誣陷他人。
1.比喻安于過清苦的生活。語本宋呂本中《東萊呂紫微師友雜志》"汪信民嘗言'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胡安國康侯聞之,擊節嘆賞。"
1.攀扯,牽連。
1.對女性的詈詞。
1.舊時北方京津等地立春日有吃春餅和生蘿卜的習俗,稱為"咬春"。
1.形容意志堅定,毫不動搖。
2.謂一口咬定,說話毫不含糊。
1.謂話說得十分肯定。
1.見"咬定牙關"。
1.亦作"咬定牙根"。
2.形容下定決心,堅忍不拔。
1.謂低聲耳語。朵,亦寫作"朶"。
1.形容生活清苦。
1.頰部的咀嚼肌。
2.喻指韌性。
1.謂盡最大努力忍受痛苦或克服困難。
1.咀嚼。比喻精心琢磨,反復玩味。
2.指趣味;回味。
1.指演員的發音吐字,念白說唱。
1.咬。比喻纏住不放,再三懇求。
1.迎接并投降對方。
1.客人到來時,先期前往等候。
2.比喻作好準備,等候某一情況的發生或時節的到來。
1.立時就解。
1.猶朝見。
1.朝著敵人來的方向上前抵御。
1.迎接客人。
2.猶言迎擊敵人。
1.黃山名松。在黃山南部玉屏樓東,文殊洞頂。松破石而長,枝干蒼勁,形態優美,壽逾千年,為黃山十大名松之冠。一枝長丫低垂文殊洞口。恰似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四面八方來客,故名。現常繪成圖畫,懸掛出入處以示歡迎客人。
1.謂迎接來者,送走去者。
2.謂來時迎接,去時送行。
1.迎接慰勞。
1.謂迎接而推立為君長。
1.猶迎面。
1.迎接客死外鄉者的靈柩歸來。
1.逆流。
1.迎接皇帝。鑾,鑾駕,皇帝的車駕。
1.見"迎貓"。
1.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冥婚習俗。
1.見"迎梅雨"。
1.亦省作"迎梅"。
2.謂江南三月雨。其時梅子初生,故稱。《埤雅.釋木》"故自江以南三月雨謂之迎梅,五月雨謂之送梅。轉淮而北則否,亦梅至北方多變而成杏。"明謝肇渏《五雜俎.天部二》"田家忌迎梅雨。諺云'迎梅一寸,送梅一尺。'然南方驗,而北方不爾也。"清顧祿《清嘉錄.黃梅天》"項甌東謂江南以三月為迎梅雨,五月為送梅雨,遇雷電為斷霉。"一說,指入黃梅日之雨。見清顧祿《清嘉錄.黃梅天》。
1.迎候于門。語出《詩.小雅.蓼蕭》"既見君子,鞗革忡忡"漢鄭玄箋"諸侯燕見天子,天子必乘車迎于門。"
2.當門。
1.典出《后漢書.趙咨傳》"咨少孤,有孝行……盜嘗夜往劫之,咨恐母驚懼,乃先至門迎盜,因請為設食。"后以"迎門請盜"比喻至孝。
1.正面,前面。
2.對面;沖著臉。
1.觸目,滿眼。
2.猶迎面。
1.歡迎和接納。
1.猶迎接。
1.祈求豐年。
2.迎新年。語本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
1.唐人迎新年的風俗。
1.花名。
1.猶言迎刃而解。
1.語本《國語.晉語四》"夫教者,因體能質而利之者也。若川然,有原以卬浦而后大。"韋昭注"卬,迎也。言川有原,因開利迎之以浦,然后大。"后以"迎浦"指引入注匯大河的川流。
1.上古于立春日祭青帝,立夏日祭赤帝,立秋日祭白帝,立冬日祭黑帝;后漢除祭四帝外,又于立秋前十八日祭黃帝。用以迎接四季,祈求豐年,謂之"迎氣"。
1.向前,上前。
2.前面,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