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幸福;幸運。
2.
形容詞
認為幸福而高興。
3.
副詞
〈書〉望;希望。
4.
形容詞
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災害。
5.
動詞
舊指得到帝王的寵愛。
6.
動詞
舊稱帝王到某處去。
7.
名詞
(Xìng)姓。
1.
幸運。
1.出自《論語·述而》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2.出自《謝許受韓弘物狀》恩隨事至,榮與幸并,慚抃怵惕,罔知所喻。
3.出自《新民說·論毅力》庸詎知所謂蹇焉幸焉者,彼皆與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與否,即彼成我敗所由判也。
2.
歡喜,慶幸。
1.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莊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3.
幸虧,幸而。
1.出自《論孔戣致仕狀》今戣幸無疾疹,但以年當致事,據禮求退。
2.出自《圍爐詩話》幸二集尚有宋板,而新本亦有翻宋板者可據耳。
3.出自《書信集·致鄭振鐸》幸譯本已告一段落,可以休息了,此后豫告,請除我名。
4.
親近;寵愛。
1.出自《韓非子·奸劫弒臣》若復幸於左右,愿君必察之。
2.出自《后漢書·竇融傳》兄弟親幸,并侍宮省,賞賜累積,寵貴日盛,自王、主及陰馬諸家,莫不畏憚。
3.出自《紅樓夢》你瞧瞧,把他幸的這樣兒,我勸你收著些兒好,太滿了就要流出來了。
5.
謂求恩幸。
1.出自《管子·任法》是以群臣百姓人挾其私而幸其主。彼幸而得之,則主日侵;彼幸而不得,則怨日產。
2.出自《史記·汲鄭列傳》及事益多,吏民弄巧。上分別文法,湯等數奏決讞以幸。
6.
哀憐。
1.出自《呂氏春秋·至忠》茍已王之疾,臣與臣之母以死爭之於王,王必幸臣與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
7.
褒賞。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祿,以取其富;三曰予,以馭其幸。
8.
猶言優勝。
1.出自《管子·霸言》夫兵幸於權,權幸於地。故諸侯之得地利者,權從之;失地利者,權去。
9.
封建時代稱帝王親臨。
1.出自《史記·孝文本紀》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為寇。帝初幸甘泉。
2.出自《順宗實錄》德宗之幸奉天,倉卒間,上常親執弓矢,率軍后先導衛,備嘗辛苦。
3.出自《清史稿·太祖紀》秋七月,上不豫,幸清河湯泉。
10.
特指帝王與女子同房。
1.出自《高唐賦》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高祖八年,從東垣過趙,趙王獻之美人。厲王母得幸焉,有身。
3.出自《醒世恒言·隋煬帝逸游召譴》日與蕭妃獨處,后宮皆不得御幸。
11.
僥幸。
1.出自《國語·晉語六》今吾外刑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將誰行武,武不行而勝,幸也。幸以為政,必有內憂。
2.出自《孟子·離婁上》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
12.
希望,期望。亦為表示希望之辭。
1.出自《史記·曹相國世家》相舍后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惡之,無如之何,乃請參游園中,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
2.出自《寶謨閣直學士贈光祿大夫劉公墓志銘》寄謝余參政,某雖去而人材猶在朝廷,幸善待之。
3.出自《勢成篇》夫天下不自好之人鮮恥,弗執之臣幸危,愁苦之民愿亂,以三者之狀而值於君之所懷,此勢成之會也。
4.出自《師友詩傳錄》今天下以夫子為一代宗匠,幸示我以匡救之道!
13.
使活命。
1.出自《呂氏春秋·忠廉》汝天下之國士也,幸汝以成而名。
14.
痊愈。
1.出自《潛書·自明》楚有患眚者,一日,謂其妻曰:“吾目幸矣。吾見鄰屋之上大樹焉。”
15.
正好,恰好。
1.出自《除架》詩幸結白花了,寧謝青蔓除。
2.出自《趙達明四月一日招游西湖》詩嬌云嫩日無風色,幸是湖船好放時。
16.
本來,原來。
1.出自《論度支令京兆府折稅市草事狀》比之抑征,固不同等。幸有舊制,足可遵行。
2.出自《劉知遠諸宮調·知遠走慕家莊沙陀村入舍》豪家變得貧賤,窮漢卻番作榮富。幸是宰相為黎庶,百姓便做了臺輔。
17.
假使,倘若。
1.出自《漢書·高帝紀下》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
2.出自《段太尉逸事狀》及太尉自司農征,戒其族:“過岐,朱泚幸致貨幣,慎勿納!”
3.出自《澠水燕談錄·名臣》文定公曰:“吾女不妻先生,不過為一小官人妻;先生德高天下,幸婿李氏,榮貴莫大於此。”
18.
尚,還。
1.出自《洊亭》詩秋日幸未暮,奈何雨冥冥?
2.出自《朝野遺記》劉貢父觴客,子瞻有事,欲先起,劉調之曰:“幸早里,且從容。”子瞻曰:“奈這事,須當歸。”各以三果一藥為對。
19.
姓。晉有幸靈。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幸氏,望出南昌。晉書術士幸靈,唐幸南容,并洪州人。宋有幸白、幸佑、幸之武,登進士第,望出雁門。
1.見"駘蕩"。
①放蕩駘蕩不羈。②使人舒暢東風駘蕩。
①放蕩駘蕩不羈。②使人舒暢東風駘蕩。
1.猶浩蕩。
1.踐踏;蹂躪。
1.指劣馬。
1.見"駘佗"。
1.疲塌遲鈍貌。
1.亦作"駘駝"。亦作"駘它"。
2.駝背。《莊子.德充符》﹕"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一說,"哀駘"為丑貌﹐"它"為惡人名。見陸德明釋文。
1.見"駘佗"。
1.懷珠之蚌。
1.胎兒的胞衣。
1.胎兒在母體內蠕動。一般在懷孕四個月后開始。
1.中醫指初生嬰兒所患瘡癤等的病因﹐大多是母體內的熱毒。
1.母體內的幼體(通常指人的幼體﹐獸醫學上也指家畜等的幼體)。
1.初生嬰兒未剃過的頭發。
1.板起面孔﹐表示莊嚴的樣子。引申為威嚴﹐有氣概。
1.猶乳名。
1.猶胎教。
1.人體上天生的深色印記。
1.猶胎殼。喻事物尚處于初始階段。
1.小豬。
1.孕婦謹言慎行﹐心情舒暢﹐給胎兒以良好影響﹐謂之"胎教"。
1.猶蹂躪。
1.也叫胎模。制造土模﹑砂型或某些產品時所依據的模型。
2.也叫胎模。按產品規格﹑形狀制造的模具。
1.生來就吃素的人。
1.胎生與卵生。指鳥獸。
1.胎發。亦指初生哺乳動物身上的毛。
1.包裹在胎兒外面的膜狀物。對胎兒的發育具有保護﹑營養﹑呼吸﹑排泄等作用。
1.介于母體的子宮內壁和胎兒之間的圓餅狀組織﹐通過臍帶和胎兒相連﹐是胎兒和母體的主要聯系物。
系從健康人胎盤血中提取,每毫升含丙種球蛋白45毫克以上。作用與丙種球蛋白相似。
1.道教謂自然的正氣。
2.中醫指婦女在懷孕期間氣血運行的情況。胎氣不順有惡心﹑嘔吐及下肢浮腫等現象。
1.鶴的別稱。
受精卵在母體內發育,胎兒產出后即有活動能力的繁殖方式。哺乳類如牛、馬、羊以及人等都是胎生的。胎生動物的胚胎,大多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營養。
1.古時道家的一種修煉方法。
1.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和姿勢。胎位異常(如胎兒橫臥或頭部朝上)會引起難產。
1.道家的一種修煉方法。
2.指氣息;呼吸。
3.猶師承;效法。
1.猶胎息。
1.蝦仁。
1.鶴的別稱。古代鶴有仙禽之稱﹐又相傳胎生﹐故名。
2.道教神名。
1.猶本性。
1.養育。
2.猶胎息。
1.漢代獎勵生育發給孕婦的谷物。
1.指剛出生及尚未出生的小動物。
1.中醫把胎盤和胎膜統稱為胎衣。用作中藥時叫紫河車﹐是治療勞傷和虛弱的滋補劑。
1.猶胎教。
2.猶生育;孕育。
1.道教謂人的元氣。
2.中醫謂母體中培養胎兒的元氣。
3.事物的初始。
1.身孕。
2.猶孕育。
1.猶坯子。指天生的模樣。
1.撫育﹐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