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駘駝"。亦作"駘它"。
2.駝背。《莊子.德充符》﹕"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一說,"哀駘"為丑貌﹐"它"為惡人名。見陸德明釋文。
1.謂鑒藏書畫﹐但憑耳聞﹐并無真識。
1.舊時重犯示眾時插在頸后耳旁的箭牌。
1.佛教語。指聽覺所及的范圍。
1.猶耳聞。只憑傳聞即加決斷意。
外耳門。
1.謂聲音悅耳﹐使人快意。
1.指耳衣。
1.耳聾。
1.見"耳刮子"。
1.即耳郭。參見"耳郭"。
1.猶耳熟。
1.聽覺不靈敏。
聽力~不濟。
1.滿耳朵滿鼻子。謂聞之熟極。
1.即耳衣。
大門兩側的小門;正門旁邊的小門。
外界并無聲音而患者自己覺得耳朵里有鳴叫的聲音。多由中耳、內耳或神經系統的疾病引起。
鼓膜。
①耳朵和眼睛掩人~(比喻以假象欺騙蒙蔽別人)。②指見聞~所及ㄧ~一新ㄧ~不廣。③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眾多。
1.謂消息靈通。
1.指耳﹑目兩種器官。
2.借指負責視聽的親近侍從之臣。
3.專稱御史。
聽到的看到的都換了樣子,感到很新鮮。
1.亦作"耳伴"。
2.耳邊。
耳邊風。
1.謂僅憑耳聞所得﹐猶如竊取。
外耳門前面的突起,由軟骨和皮膚構成,能遮住外耳門。(圖見〖耳朵〗)
1.謂憑聽覺調整。
1.耳飾。
1.同"耳濡目染"。
指極端興奮或害臊酒酣~ㄧ說到婚事,姑娘頓覺臉紅~。
1.耳朵發熱﹐眼皮跳動。舊俗認為是別人背后咒罵自己或不吉之兆。
1.見"耳濡目染"。
1.見"耳濡目染"。
形容見得多聽得多了之后,無形之中受到影響。
①小型受話器,可塞在耳中,常用在收音機和助聽器上。②可以塞在耳中的塞子,游泳時用來防止水進入耳內,也可以用來減低噪聲干擾。
1.可塞于耳中的小型受音器的俗稱。
1.亦作"耳參漏"。
2.謂兩耳各有三孔。舊傳為圣人的異相。
1.帽子上可以翻轉的護耳部分。
1.即耳房。
聽著生疏(跟‘耳熟 ’相對)不知誰在說話,聽著~。
1.佛教語。"六識"之一。指耳根對聲境所發生的識別作用。
2.猶賞識。
〈書〉指聽到傳聞不加審察就信以為真。
1.指聽來的沒有確鑿根據的話。
1.見"耳食之論"。
耳垢的俗稱。
1.謂以耳代目。
1.古代道家的一種修養境界﹐認為視聽由精神所主宰﹐可不受器官的限制。
1.猶耳聞。謂得之傳聞的話。
聽著熟悉(跟‘耳生’相對)人我不認識,可名字聽著怪~的。
聽的次數多了,熟悉得能詳盡地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