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不傾斜,無凹凸,像靜止的水面那樣。
2.
動詞
使平緩。
3.
形容詞
二者比較,沒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
4.
動詞
達(dá)到相同的高度。
5.
形容詞
公平;均等。
6.
形容詞
安定,安靜。
7.
動詞
用武力鎮(zhèn)壓;平定。
8.
動詞
抑制(氣憤)。
9.
形容詞
經(jīng)常的;普通的。
10.
名詞
(Píng)姓。
11.
名詞
平聲,漢語四聲之一。普通話的平聲分陰平和陽平兩類。
1.
平坦。
1.出自《孟子·離婁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guī)矩準(zhǔn)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任也。
2.出自《淮南子·說山訓(xùn)》地平則水不流,重鈞則衡不傾。
3.出自《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見寄》詩三日柴門擁不開,階平庭滿白皚皚。
2.
謂使之平。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椎鍛者,所以平不夷也;榜檠者,所以矯不直也。
3.
平野;平處。
1.出自《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填坑滿谷,掩平彌澤。
2.出自《后漢紀(jì)·靈帝紀(jì)下》在溢則激,處平則恬,水之性也。
4.
指平面。
1.出自如:水平。
5.
均平;齊一。
1.出自《易·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2.出自《后漢書·皇甫規(guī)傳》若能平志畢力,以度元元,所謂福也。
3.出自《淮南子·時則訓(xùn)》一度量,平權(quán)衡。
6.
高低相等。
1.出自《飲劉原甫家》詩次觀金錯刀,一刀平五千。
2.出自《橋》夏天和秋天,橋下的積水和水溝一般平了。
7.
平允,公正。
1.出自《詩·小雅·節(jié)南山》赫赫師尹,不平謂何?
2.出自《荀子·致士》刑政平而百姓歸之,禮儀備而君子歸之。
3.出自《孔公墓志銘》戣(孔戣)為人,守節(jié)清苦,論議正平。
4.出自《同年胡戶部為韻語以諧之》吾曹持議平,功罪勿枉縱。
8.
平定;平息。
1.出自《詩·小雅·常棣》喪亂既平,既安且寧。
2.出自《史記·樂毅列傳》〔燕昭王〕使樂毅復(fù)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
3.出自《送張道士序》臣有平賊策,狂童不難治。
4.出自《念奴嬌·懷念周總理》詞為黨鋤奸,為國除害,為民平大憤。
9.
平和;寧靜。
1.出自《呂氏春秋·大樂》歡欣生於平,平生於道。
2.出自《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3.出自《湘真閣自序》嗟乎!人世之事,猶桴鼓也,擊之則聲,勿擊則平。
10.
謂使平和。
1.出自《送王秀才序》及讀阮籍陶潛詩,乃知彼雖偃蹇不欲與世接,然猶未能平其心,或為事物是非相感發(fā),於是有托逃焉者也。
11.
平安;太平。
1.出自《易·繫辭下》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2.出自《水經(jīng)注·河水一》“又東北過武德縣東”引漢京房《易傳》河水清,天下平。
3.出自《錢忠公傳》時平則高洗耳,世亂則美褰裳。
12.
平復(fù),康復(fù)。
1.出自《告祭毀廟文》今皇帝尚未平,詔中朝臣具復(fù)毀廟之文。
2.出自《酬慈恩寺文郁上人》詩期登野閣閑應(yīng)甚,阻宿山房疾未平。
3.出自《清史稿·禮志五》咸豐八年,文宗疾甫平,親王代行祫祭,然先祭時猶親自拜跪焉。
4.出自《紅樓夢》三五日后,疼病雖愈,傷痕未平。只裝病在家,愧見親友。
13.
媾和;和好。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
2.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吳王〕卒許與越平,與盟而罷兵去。
3.出自《后漢書·王允傳》布亦負(fù)其功勞,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漸不相平。
4.出自《新唐書·狄仁杰傳》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
14.
整治;治理;填平。
1.出自《書·大禹謨》地平天成。
2.出自《淮南子·時則訓(xùn)》審決獄,平詞訟。
3.出自《列子·湯問》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可乎?
4.出自《精衛(wèi)》詩我愿平東海,身沈心不改。
5.出自《工人歌謠選·頌鹽工》英雄鹽工奇跡多,平了龍宮建鹽田。
15.
遮蔽、籠罩;埋沒。
1.出自《與王楚同登青龍寺上方》詩鳥沒漢諸陵,草平秦故殿。
2.出自《菩薩蠻》詞北風(fēng)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
16.
猶言滿,布滿;彌漫、漲漫。
1.出自《和伏武昌登孫權(quán)故城》故林衰木平,荒池秋草遍。
2.出自《采蓮曲》羅裙玉腕輕搖櫓,葉嶼花潭極望平。
3.出自《長相思》詞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邊潮已平。
17.
正,當(dāng)。參見“平午”。
1.出自《丙子仲冬紫閣寺聯(lián)句》日光平午見,霧氣半天蒸。
18.
平白無故;憑空。
1.出自《風(fēng)》詩能將塵土平欺客,愛把波瀾枉陷人。
2.出自《太平廣記》漢袁安為楚相,會楚王坐事,平相牽引拘系者千余人。
3.出自《水滸傳》平將珠寶擔(dān)落空,卻問寶珠寺討賬。
4.出自《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真?zhèn)€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那病平去了幾分。
19.
經(jīng)常的;普通的。參見“平時”、“平常”。
1.出自《九成宮》詩十二層城閬苑西,平時避暑拂虹霓。
2.出自《閔旱》詩平時溝洫今多廢,下戶京囷久已空。
3.出自《思悲翁》詩此別無返期,白衣送道左。意氣如平時,一身被九鎖。
4.出自《家》“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一句陳腐的話,雖然平時他并不喜歡,但這時候他卻覺得它是解決這一切問題的妙法了。
5.出自《論衡·正說》失平常之事,有怪異之說。
6.出自《鶴林玉露》然韓柳猶用奇重字,歐蘇唯用平常輕虛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
7.出自《復(fù)耿侗老書》世人厭平常而喜新奇,不知言天下之至新奇,莫過於平常也。
8.出自《創(chuàng)業(yè)史》生寶的相貌,實在是很平常的。
9.出自《東觀漢記·光武紀(jì)》更始害齊武王,帝飲食笑語如平常。
10.出自《發(fā)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退尋平常事,安知巢穴難。
11.出自《洛陽搢紳舊聞記·白萬州遇劍客》大凡人平常厚貌深衷,未易輕信。
12.出自《獸道》魏老婆子平常總是勾著頭走過去的,不敢沾惹。
20.
古代官員考核政績,任內(nèi)連續(xù)豐收,馀六年食,謂之“平”。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上》三考黜涉,余三年食,進(jìn)業(yè)曰登;再登曰平,余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九歲,遺九年食。
21.
指古代印度婆羅門所學(xué)四吠陀中的禮儀、占卜、兵法等。
1.出自《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其婆羅門學(xué)四吠陀論:……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
22.
舊時的一種衡量標(biāo)準(zhǔn)。如:庫平;漕平。
1.出自《論衡·對作》故《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非茍調(diào)文飾辭,為奇?zhèn)ブ^也。
23.
漢語聲調(diào)之一。詳“平聲”。
1.出自《〈切韻〉序》古今聲調(diào)既自有別,諸家取舍亦復(fù)不同。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涉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
2.出自《朱子語類》《夬卦》中“號”字皆當(dāng)作“戶羔反”。唯“孚號”古來作去聲,看來亦祇當(dāng)作平聲。
3.出自《二郎神·太霞新奏序》套曲詞中上聲還細(xì)講,比平聲更覺微茫。
4.出自《池北偶談·談藝一·阿字音》又山谷詩“語言不韻無阿堵”,阿字反作平聲。
5.出自《苦雨齋談·我的雜學(xué)》又曰,紅平聲,花平聲,綠入聲,草上聲,則教以辨四聲也。
24.
舊時北平的簡稱。
1.出自《南腔北調(diào)集·學(xué)生和玉佛》二十九日號外又載二十八日中央社電傳教育部電平各大學(xué)。
25.
通“評”。評論。
1.出自《理惑論》吾子嘗好論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
2.出自《后漢書·張酺傳》宜下理官,與天下平之。
3.出自《與兄平原書》聊復(fù)成前意,不能令佳。原小有損益,一字兩字,不敢望多,不審兄意平之云何?
26.
姓。漢代有平當(dāng)。見《漢書》本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平氏,姬姓。韓哀侯少子婼,食采平邑,因以為氏。
1.筋骨。
1.即骨灰。
鄰接海洋邊緣的陸地。
海水對陸地作用的地帶。包括海岸、潮間帶(平均低潮線和平均高潮線之間)、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線以外的淺海地帶)等三個部分。
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山脈。長4020千米。北段高度較大,切割強(qiáng)烈;南段以塊狀山為主。
陸地和海洋的分界線。
1.神話傳說中的海中巨鱉。
1.海邊彎曲可停船的地方。
以平均海水面做標(biāo)準(zhǔn)的高度。也叫拔海。
1.古指近海邦國。
2.指沿海省分。
3.指外國。
1.哺乳動物。生長在溫帶和寒帶的沿海地方。四肢短而扁平,趾有蹼,后肢和尾巴相連,毛灰黃色帶棕黑色斑點,腹部白色。肉可食,皮毛可做衣服﹑雨具和帳篷等,脂肪可制油。
1.海盜。
1.指容量大的杯子。
1.泛指僻遠(yuǎn)的北方。
1.海中有殼軟體動物的總稱。其殼古代曾用作貨幣。
1.海上的暴風(fēng)。
海邊;沿海地帶~浴場丨~城市。
中篇小說。廬隱作。1923年發(fā)表。五個女青年在暑假中相聚海濱后不久都陷于愁苦之中,或婚姻失意,或失戀悲懷,或消沉隱居,一個個煙飛云散。作品反映了五四時期部分知識分子的時代苦悶。
出現(xiàn)在海上的冰。包括來自大陸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凍結(jié)而成的咸水冰。一般多指后者。冰與海岸或海底凍結(jié)在一起的稱為固定冰”;能隨風(fēng)、海流漂移的稱為浮冰”。冰在凍結(jié)和融化過程中,會引起海況的變化;流冰會影響船艦航行和桅海上建筑物。
1.大海的波浪。
2.喻指海上或海邊的動亂。
1.傳說中的海神。
泛指海洋里出產(chǎn)的供食用的植物。
棘皮動物的一綱,身體略呈圓柱狀,體壁多肌肉,口和肛門在兩端,口的周圍有觸手。種類很多,生活在海底,吃各種小動物。是珍貴的食品。
1.海運。古時指從海道運輸糧食。
1.用竹木編制的渡海的筏。
1.同"海查"。
1.亦作"海?"。
2.海面深入陸地而形成的港汊。
①海洋里出產(chǎn)的~植物。②海洋里出產(chǎn)的動植物,如海蜇、海藻等。
1.海寶。指名貴的海產(chǎn)。
1.漢代官名。掌海稅。
船只在海上航行的路程再有半天的~,我們就可到達(dá)目的地了。
1.航海的大船。
1.海邊。
1.海邊。
1.《書.禹貢》"厥貢鹽絺,海物惟錯"??讉?錯雜非一種"◇因稱各種海味為海錯。
褐藻的一種,生長在海底的巖石上,形狀像帶子,含有大量的碘質(zhì),可用來提制碘、鉀等。中醫(yī)入藥時叫昆布。
海洋中的島嶼。
1.海路,海上航道。
德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xué)。1386年創(chuàng)建于海德堡。設(shè)有數(shù)學(xué)、物理學(xué)和天文學(xué)、化學(xué)、生物學(xué)、地質(zhì)地理、科學(xué)醫(yī)學(xué)、理論醫(yī)學(xué)、臨床醫(yī)學(xué)、制藥、現(xiàn)代哲學(xué)、哲學(xué)歷史、法律、經(jīng)濟(jì)和社會學(xué)、東方研究和考古學(xué)、德語、日耳曼語文、漢學(xué)、神學(xué)等系。
童話。丹麥安徒生作。的女兒是海底世界的小公主,她能在海中無憂無慮地活上三百年。但她向往人世,便忍受很大的痛苦把自己的魚尾換成人腿,并熱戀上一位王子。然而王子要與別人結(jié)婚,她唯有刺死王子,才能恢復(fù)原形避免死亡??伤蝗虃ν踝?,寧愿犧牲自己,投入海中化為泡沫。
海底起伏形態(tài)的總稱。主要包括大陸架地貌、大陸坡地貌、大洋底地貌。有淺灘、珊瑚礁、磨蝕臺地、海底峽谷、海嶺(海底山脈)、海底平頂山、海盆、海溝等多種地貌形態(tài)。
一種解釋洋底地殼形成的學(xué)說。認(rèn)為地幔物質(zhì)從洋底地殼中的分裂帶(洋中脊)中不斷涌出,冷卻為洋底新地殼,原來的洋底地殼則隨之而向兩側(cè)擴(kuò)張。是從大陸漂移說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并為板塊構(gòu)造說的興起奠定了基礎(chǔ)。
比喻極難打到。也說大海撈針。
長篇科幻小說。法國凡爾納作于1870年。尼摩船長設(shè)計建造了一艘奇特的潛艇,搭救了生物學(xué)家阿龍納斯等人后,一起開始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fā),經(jīng)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歷經(jīng)艱險,進(jìn)入大西洋,一路看到許多罕見的海生動植物。最后,終于到達(dá)挪威海岸。
又稱海嶺”、海脊”。底中規(guī)模巨大、狹長綿延的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有的峰頂露出水面形成島嶼。著名的有大西洋海嶺等。
北美洲西印度群島中的島國。瀕加勒比和大西洋。面積278萬平方千米。人口690萬(1993年)。首都太子港。境內(nèi)3/4為山地。熱帶氣候。以農(nóng)業(yè)為主。主產(chǎn)咖啡。
1.一種兇猛而珍貴的鳥。屬雕類。產(chǎn)于黑龍江下游及附近海島。
1.泛稱江海。
1.海藻的一種。因纖細(xì)多枝如發(fā),故名。
以色列北部重要海港和工商業(yè)中心。人口225萬(1984年)。天然良港,能泊遠(yuǎn)洋海輪。中東石油輸出港之一。工業(yè)有煉油、化肥、軍火等部門。水陸交通要站。洋博物館著名。為旅游勝地。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