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細密,完備,跟“略”相對。
2.
動詞
清楚地知道。
3.
動詞
說明,細說。
4.
形容詞
(儀態)從容穩重。
5.
名詞
(Xiáng)姓。
1.
審慎。
1.出自《書·蔡仲之命》詳乃視聽,罔以側言改厥度。
2.出自《文選·宋玉〈神女賦〉》澹清靜其愔嫕兮,性沈詳而不煩。
2.
審察;審理。參見“詳斷”、“詳決”。
1.出自《資治通鑒·魏元帝景元元年》且宿衛空闕,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資用;而一旦如此,無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禍殆不測,宜見重詳。
2.出自《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詳其義例,六藝,經也;諸子兵書術數方伎四略,皆子也。
3.
揣摩;推斷。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樓上楊素梅聽見吟詩,詳那詩中之意,分明曉得是打動他的了。
2.出自《蜃中樓·耳卜》[小生]但凡占卜之事,拘不得許多,須要斷章取義,只取他后面兩句罷了……[生笑介]詳得有理。
3.出自《霜葉紅似二月花》她說今年新年她去大士廟里求過一簽,詳起那簽文來,我們要抱外孫也不會太遲。
4.
繁多;周詳。
1.出自《莊子·天道》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
2.出自《荀子·非相》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
3.出自《原毀》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
4.出自《與王峻之書》若夫著述之體,切宜留意: 宜潔凈,宜平實,簡而明,簡而不漏,詳而不支不煩。
5.
細說;細述。
1.出自《詩·鄘風·墻有茨》中冓之言,不可詳也。
2.出自《后漢書·西域傳》皆前世所不至,《山經》所未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
3.出自《書信集·致母親》余已詳前函,茲不贅。
6.
了解;知悉。
1.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自君別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詳。
2.出自《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3.出自《隋書·禮儀志七》劍,案漢自天子至于百官,無不佩刀……近代以木,未詳所起。
7.
詳情;細節。
1.出自《孟子·萬章下》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
2.出自《論盧世榮奸邪狀》訪其根因來歷,往往能道本末之詳。
3.出自《書信集·致曹聚仁》野草書屋系二三青年所辦,我不知其詳。
8.
禱祝。參見“詳星拜斗”。
1.出自《冥通記》當是夏至日往彼朝詳未反也。
2.出自《紅樓夢》過了些時,果然賈珍患病,竟不請醫調治,輕則到園化紙許愿,重則詳星拜斗。
9.
平正;公平。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下》善人怵而為奸邪,愿民陷而之刑戮。刑戮將甚不詳,奈何而忽!
10.
舊時下級官員對上級官員請示報告曰“詳”。
1.出自《淮南子·時則訓》事無徑,當先請詳而后行也。
2.出自《紅樓夢》豈知府里詳上去,道里反駁下來了。
3.出自《文明小史》打死洋人之事不準上詳。
11.
指此類上報的文書。
1.出自《魔合羅》這的是打家劫盜勘完的贓,這個是犯界茶鹽取定的詳,這公事正該咱一地方。
12.
通“翔”。
1.出自《管子·宙合》道也者,通乎無上,詳乎無窮,運乎諸生。
13.
通“祥”。吉祥。
1.出自《易·大壯》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
14.
通“祥”。和順。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德、刑、詳、義、禮、信,戰之器也。
15.
通“祥”。善。
1.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二年》是以君子篤於禮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告從不赦,不詳。吾以不詳道民,災及吾身,何日之有?
16.
通“祥”。完美。
1.出自《荀子·成相》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極復后王,慎、墨、季、惠,百家之說誠不詳。
1.天際﹐天邊。
1.天。天圓如車蓋覆于地上﹐故稱。語出《淮南子.原道訓》"以天為蓋﹐以地為輿。"
也稱十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傳統常用作表示次序天干與地支相配是古代紀年的方法。
1.天的綱維。
2.帝位之統系﹐王朝之世系。
3.朝廷的綱紀。
4.星名。
1.星名。即北斗七星的柄。
2.星命家指月內兇神。
3.道教稱北斗叢星中三十六星之神。
1.《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后多以"天高地厚"比喻事物的復雜和艱巨。
2.形容恩情極為深厚。
1.比喻尊卑有別。
2.比喻各種情勢。
1.舊謂遠離京城的偏僻地區﹐王法難以到達。多用以比喻不聽管束﹐無法無天。
1.謂天帝高高在上﹐卻能聽到下面人世間的言語﹐而察知其善惡。
2.歌頌帝王圣明。
1.謂天子圣明﹐雖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1.高聳。
1.高貌。
2.引申為高超。
1.見"岧?"。
1.見"岧巆"。
1.亦作"峠峣"。亦作"岧峣"。
2.高峻;高聳。
1.高峻陡峭。
1.見"迢遞"。
1.見"迢遞"。
1.猶超斷。謂超脫罪行的判決。
1.遙遠渺茫貌。
1.猶遙遠。
1.高貌。
2.深貌。
3.道路遙遠貌;水流綿長貌。
4.時間久長貌。
5.舞動貌。
1.高峻貌。
1.遠貌。
2.時間久長貌。
1.猶遙遠。
1.高遠貌。
1.高低不平貌。
1.蟻穴。一說,小洞。
1.同"祑石"。
1.即笤箒。
1.竹制的畚垃圾的盛具。
1.猶笤箒。
1.見"笤箒"。
1.掃帚星。彗星的俗稱。常用以作比喻。
1.亦作"笤帚"。
2.以細竹枝或去粒的高粱穗﹑黍子穗等扎成的掃地用具。
1.亦作"齠齳"。
2.垂髫換齒之時。指童年。齠﹐通"髫"。
3.借指孩童。
1.幼童新生的恒齒。《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齠﹐一本作"齔"。亦借指八歲。
1.幼童和老人。
1.兒童下垂的頭發。亦借指兒童。齠﹐通"髫"。
1.七八歲,童年時代。
1.童年。
1.年少。
1.童年。
1.童顏。
1.長出恒齒和束發成兩角。指童年時代。
1.猶齠年。
1.見"齠齔"。
1.幼童。
1.即蟬。
2.指宦官『時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后因以蜩蟬指宦官。
1.蟬和蜂。《禮記.內則》"爵鷃蜩范。"鄭玄注"蜩,蟬也;范,蜂也。"一說蟬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