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愛惜,重視,不隨便丟棄。
2.
動詞
可惜;惋惜。
3.
動詞
舍不得。
4.
動詞
同情;哀憐。
1.
哀傷;可惜。
1.出自《論語·子罕》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2.出自《惜誓》惜余年老而日衰兮,歲忽忽而不反。
3.出自《洗兵馬》詩田家望望惜雨乾,布谷處處催春種。
4.出自《聊齋志異·張貢士》﹝高西園﹞猶述其曲文,惜不能全憶。
5.出自《沁園春·雪》詞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2.
愛惜,珍惜。
1.出自《莊子·在宥》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
2.出自《雉帶箭》詩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
3.出自《晚至草平驛》詩但惜景物佳,不覺道路長。
4.出自《張冠瓊遺文序》敝耗精氣而至於短折,何不自惜之甚也。
3.
舍不得;吝惜。
1.出自《后漢書·光武帝紀上》既至郾、定陵,悉發諸營兵,而諸將貪惜財貨,欲分留守之。
2.出自《珍珠船》漢高祖手敕太子云: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
4.
怕。參見“惜死”。
1.出自《感興》詩不惜他人開,但恐生是非。
2.出自《蝶戀花·長春花口號》詞十二番花寒最好,此花不惜春歸早。
1.假話;虛偽的話。
2.指謊說。
1.虛偽詭詐。
1.假托詔令。
改正;糾正~發音 ㄧ~錯誤 ㄧ~偏差。
1.矯正彎曲使之直。
2.比喻矯正邪僻,使歸正直。
3.揉直為枉。比喻納正直之士于邪僻。
1.假托帝王詔命。
1.指假托君命行事。制,制書。
2.指假托君命之人。
1.謂假托君命之罪。
1.做作。
1.方言。指腿。
腳掌的反面。也叫腳面。
1.腳絣。
1.猶裹腿。纏在腿上的布條。
1.指近路或熟路。
〈方〉腳腕子。
1.形容走路飛快。
1.見"腳不點地"。
1.見"腳踏兩只船"。
比喻因為對事物認識不清或存心投機取巧而跟兩方面都保持聯系。也說腳踏兩只船。
1.舊時婦女纏足的布。
1.運載工具﹐如舟車騾馬等。
2.指搬運費。
1.猶路程。
2.用以代步的牲口。
3.牲口的腿勁。
1.小船。
1.形容人快跑。引申指事情辦得匆忙迅速。
1.謂女家受聘允親。舊時男女定親,男家聘禮必備茶。
1.緊接別人的話頭講下去;搭腔。
〈方〉形容時常,隔不多久幾位老人~聚會歡談。
1.翅膀碰著翅膀。形容禽鳥多。
不同的金屬互相接觸時所產生的電勢差。其數值決定于金屬的性質和接觸面的溫度。因不同金屬的功函數(電子逸出金屬表面所需的功)不同而產生。
人與接地裝置相連的電氣設備外殼接觸時,接觸處和人站立點間的電位(勢)差。對電氣設備采取接地或接中性線等措施,可減小接觸電壓,避免危險。
招待~室ㄧ~來賓。
1.接待應對。
一個接著一個,形容接連不斷喜訊~地傳來。
請剛從遠道來的人吃飯設宴~ㄧ~洗塵。
1.敏捷。
1.車轂相接。形容車多。
1.節骨眼。比喻緊要的﹑能起決定作用的時機或環節。
接收并管理~政權 ㄧ~財務。
連接使合在一起。
1.接談。
1.翅膀挨著翅膀。
1.猶接觸。
2.男女交合。
3.接待會見。
1.見"接跡"。
在物質上援助~糧草 ㄧ~物資 ㄧ他經常~那些窮困的青年。
1.迎接皇帝。
1.亦作"接腳"。
2.舊時指選人冒死人之名應選。
3.見"接腳夫"。
4.緊跟著。
1.見"接腳夫"。
交界這個車站臨近兩省~的地方。
靠近;相距不遠~群眾ㄧ時間已~半夜ㄧ這項技術已~世界先進水平ㄧ大家的意見已經很~,沒有多大分歧了。
交界山西東部同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