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編造歪曲事實,硬說別人做了某種壞事。
1.
加之以不實之辭,妄言。
1.出自《書·仲虺之誥》夏王有罪,矯誣上天,以布命于下。
2.
誣蔑;誣陷。
1.出自《國語·周語下》今郄伯之語犯,叔迂,季伐,犯則陵人,迂則誣人,伐則掩人。
2.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上不過任,臣不誣能,即臣將為失少室周。
3.出自《龍安海禪師碑》故今之空愚失惑縱傲自我也,皆誣禪以亂其教,昌於嚚昏,放於淫荒。
4.出自《得予固書因寄》詩忠信蓋未見,吾敢誣茲邑?
5.出自《〈申屠氏〉序言》郡中大豪方六一,虎而冠者也。聞女美,欲得之。使人陰誣昌,罪至族。
3.
夸說;吹噓。
1.出自《管子·乘馬》君舉事,臣不敢誣其所不能。
2.出自《巧團圓·得妻》我待要表才能,說來似誣,夸節操,近於藏污。
4.
欺騙。
1.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公使祝宗告亡,且告無罪。定姜曰:“無神,何告?若有,不可誣也!”
2.出自《漢書·溝洫志》四海之眾不可誣,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
3.出自《鹽池十八韻》序游覽之際,憤然成章,章三十六句,雖不虞於前輩,豈敢誣於后生。
5.
虛假;虛妄。參見“誣言”。
1.出自《顏氏家訓·養生》神仙之事,未可全誣。
2.出自《題李西臺千文》今觀此書,信不誣也。
3.出自《癸巳類稿·俄羅斯事輯》偽書用印兩顆,鈐蓋不合式,又非邊界頭目鈐記,且請通市。高宗察其誣,許通市。
4.出自《武昌起義談》余當上書請益蔡甸、琴斷口、三眼橋等處兵……后總司令親往一驗,始信余言不誣。
6.
歪曲。
1.出自《論語·子張》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2.出自《后漢紀·桓帝紀下》然立同異,結朋黨,信偏學,誣道理,使天下之人奔走爭競,弊亦大矣。
3.出自《默觚下·治篇五》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律古,是為誣古。
7.
以有為無;抹煞。
1.出自《世說新語·文學》簡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然陶練之功尚不可誣。”
2.出自《守御錄》既虜復請和,事亦已,然君之志不可誣也。今遂刊布其書,甚善。
3.出自《圣教小引》雖余志氣可取,然師友之功安可誣耶!
1.非真心相交的朋友。
2.當面交付。
1.當面交給。
1.當面攻訐。
2.親自審訊。
1.親自訊問﹑查究。
1.當面告戒。
習稱毛巾”。毛巾的一個品種。多以純棉紗線制成,也有用棉與棉維混紡紗交織的。有全白、全素、彩條、彩格、印花、提花、螺旋形、堿縮、割絨和絲光面巾等。多用于洗臉,也用于圍頸或包頭,起防塵和保暖作用。
1.見"面筋"。
1.亦作"面斤"。亦作"面筋"。
2.食品名。用面粉加水拌和,洗去其中所含的淀粉,剩下凝結成團的混合蛋白質就是面筋。
1.謂當面詳盡敘說。
1.謂當面奉承。
1.謂當面推究。
1.當面審訊。
1.護臉器具。
2.假面。
3.比喻偽裝。
1.當面作出決定。
1.當面考核。
1.當面懇求。
1.臉。
2.容貌。
3.猶面子,體面。
1.比喻看重,重用。
1.面食名。
1.梨的一種。
1.向里。謂深入事物內部。
1.臉上皮膚的紋理。
2.方言。當面評理。
1.做衣服面用的料子。
1.面前遇到(問題﹑形勢等)。
1.當面評論。
1.方言。吃面條時用來拌面的菜蔬。
1.當面欺蒙。
1.謂當面欺誑,心懷毀謗。
1.鬢毛。
①面容,相貌面貌可人|兩人面貌酷肖。②比喻事物的外在狀況精神面貌。
1.亦作"面磨羅"。亦作"面波羅"。亦作"面魔羅"。
2.謂發呆,發癡,面部沒有表情。
1.頭的前部;臉。
1.蒙面的羅﹑紗等。
1.每一方面;每個地方。
1.謂對事物作多方面的觀察。
1.各方面都應付得好。形容為人圓滑。
1.見"面面俱到"。
1.謂各方面都照顧到,十分周全。亦指雖照顧到各方面,但重點不突出。
1.同"面面俱到"。
1.方言。表面上。
1.見"面面相覷"。
1.同"面面相覷"。
1.見"面面相覷"。
1.同"面面相覷"。
1.相視無言。形容因緊張或驚懼而束手無策之狀。
1.見"面面俱到"。
1.當面告語。
2.當面任命。
1.見"面沒羅"。
1.見"面沒羅"。
1.當面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