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
沒(跟“已”相對)。
2.
名詞
地支的第八位。
3.
名詞
未時,舊式記時法,相當于十三點到十五點。
4.
副詞
不。
5.
副詞
〈書〉用在句末,表示疑問。
6.
名詞
(Wèi)姓。
1.
滋味。后作“味”。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未。
2.出自《史記·律書》未者,言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3.出自《六書正訛·去·未》未,無沸切,古味字……別作味,加口,后人所制也。
2.
地支的第八位。古代用以紀年。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東向西配以子丑寅等十二支,叫十二辰。太歲由東向西運行,運行到未,這一年就叫“太歲在未”。馀類推。
1.出自《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未曰協洽。
2.出自《蘭陵王》詞序己未八月二十日夜,夢有人以石研屏見餉者,其色如玉,光潤可愛。
3.
五行屬土。
1.出自《論衡·物勢》戊,土也……丑、未亦土也。
4.
十二生肖屬羊。
1.出自《論衡·物勢》丑禽牛,未禽羊也。
5.
指西南偏南方位。
1.出自《隋書·禮儀志一》其神州位在青陛之北甲寅地,社位赤陛之西未地,稷位白陛之南庚地。
2.出自《元史·祭祀志一》其從祀圜壇,第一等九位,青帝位寅,赤帝位巳,黃帝位未,白帝位申,黑帝位亥。
6.
未來;將來。
1.出自《荀子·正論》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征其未也。
7.
不曾;尚未。
1.出自《書·金縢》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
3.出自《東京賦》殿未出乎城闕,旆已反乎郊畛。
4.出自《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河北兵未進,蔡州帥新薨。
5.出自《紅樓夢》邢岫煙《賦得紅梅花》:“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喜笑東風。”
6.出自《中國小說史略》顧當時雖有此議,而實未行,江等且竟見殺。
8.
不。參見“未曾”、“未免”。
1.出自《儀禮·鄉射禮》眾賓未拾取矢,皆袒決遂。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3.出自《淮南子·天文訓》〔太白〕當出而不出,未當入而入,天下偃兵。
4.出自《后漢書·獻帝紀》詔曰:“未忍致汶(侯汶)於理,可杖五十。”
5.出自《劇談錄·李鄴侯救竇庭芝》君家大禍將成,舉族恐無遺類,即未在旦夕,所期亦甚不遠。
6.出自《書孤山隱居壁》詩山木未深猿鳥少,此生猶擬別移居。
9.
非,不對。
1.出自《韓詩外傳》《韶》用干戚,非至樂也。舜兼二女,非達禮也……以人觀之則是也,以法量之則未也。
2.出自《論衡·骨相》“東門有人,其頭似堯,其項若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儽儽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未也,如喪家狗,然哉!然哉!”
10.
謂不止。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晉侯逆秦師,使韓簡視師。復曰:“師少於我,斗士倍我……我怠秦奮,倍猶未也。”
11.
謂不足,還不夠。
1.出自《國語·周語上》夫晉侯非嗣也而得其位,亹亹怵惕,保任戒懼,猶曰未也。
2.出自《論衡·效力》夫少都之言,實也,然猶未也。何則?諸生能傳百萬言,不能覽古今,守信師法,雖辭說多,終不為博。
3.出自《上張仆射書》茍如是,雖日受千金之賜,一歲九遷其官,感恩則有之矣;將以稱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則未也。
12.
猶勿,莫。不要。
1.出自《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東郊何時開?帶甲且未釋。
2.出自《大酺·春雨》詞怎奈向、蘭成憔顇,衛玠清羸,等閑時、易傷心目。未怪平陽客,雙淚落、笛中哀曲。
13.
用在句末,表示詢問。
1.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
2.出自《世說新語·方正》及魏武作司空,總朝政,從容問宗曰:“可以交未?”
3.出自《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4.出自《青玉案·重九憶羅舜舉》詞一別而今佳節度,黃花開未?白衣到否?籬落荒涼處。
5.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陳四〕遙見老柳樹下,隱隱有數人影……中一人曰:“不知陳四已睡未?”
14.
地支的第八位。古代用以紀月。代指農歷六月。農歷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配子,稱為建子之月,十二月為建丑之月,正月為建寅之月,由此順推,六月為建未之月。
1.出自《漢書·律歷志上》林鐘……位于未,在六月。
2.出自《晉書·樂志上》六月之辰謂之未。
15.
地支的第八位。古代與天干相配以紀日。
1.出自《春秋·文公十六年》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
2.出自《柳兆薰日記·〔咸豐十年〕三月廿一日》未日入婚禮成,鼓吹宴客。
16.
地支的第八位。古代十二時辰以十二支為紀,未時相當于午后十三時至十五時。
1.出自《淮南子·天文訓》牽牛出以辰、戌,入以丑、未。
2.出自《水滸傳》于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
1.魏晉之際嵇康﹑向秀﹑王戎等常聚會山陽◇因以"山陽會"借指故友聚會。
1.指懷念故友之淚。
1.楊柳科。落葉喬木。葉近圓形。早春先葉開花,花序長條狀下垂,花藥紅色。分布于東北及黃河中下游地區。
1.山民用毛制作的氈毯一類的織物。
1.山中怪物。
1.越過沙漠。
2.謂飛沙經過。
1.亦作"沙塠"。
2.沙墩,小沙丘。
1.見"沙堆"。
1.指沙皇統治下的俄國。
毛巾的一個品種。用棉紗線制成。分紗織和線織兩類。有提花、割絨印花、刮地印花沙發巾等。織品的圖案部位布置適當,美觀大方,牢度較好。用以保護沙發面料的整潔,兼有裝飾作用。
1.裝有彈簧或厚泡沫塑料等的臥榻。
1.即沙發。
1.挖沙﹑填沙或運沙的工作量通常都以立方米計算,一立方米稱為一個沙方。
1.禪房。
1.揚州一種木頂游船,本叫飛仙,因系沙氏所造,故稱。
1.猶風沙。
1.指鋪沙的墓穴。
1.沙石積成的小山。
1.柑的一種。果實小而甜。
1.亦作"沙崗"。
2.長而高的沙丘。
1.見"沙岡"。
1.野鴿子。
1.一種生活于淺海泥沙中的蛤蜊。
劇本。印度迦梨陀娑作。國王豆扇陀行獵時與凈修林女郎沙恭達羅相愛成婚。國王留下戒指為信物。沙恭達羅懷孕后赴京城見國王,經過種種波折,終與國王團圓。
1.即沙狗。蟹的一種。
1.蟹的一種。生活于沙穴中。
1.棲息于沙漠地帶的鷙鳥。健飛,善于襲擊其他鳥類。
1.用陶土和沙燒制的罐子。
1.低洼的沙地。
1.用陶土和沙燒制的鍋。
1.比較淺的沙鍋。
即花紅”(342頁)。
1.指大沙漠。
2.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境內。
1.棲息于沙灘或沙洲上的鶴。
1.沙上的痕跡。
1.由流沙淤積而成的大暗灘。
1.沙啞的嗓子。指嘶啞不清脆的嗓音。
1.一種生于沙磧中的狐。
1.用陶土和沙燒成的壺。
1.縐紗。
1.沙洲上的人家。
1.謂筆觸遒勁勻整,不露鋒芒。語本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后聞于褚河南曰,用筆當須如印泥畫沙,思所以不悟◇于江島遇見沙地平凈,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乃悟用筆而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
1.見"沙貛"。
1.亦作"沙獾"。
2.哺乳動物,毛灰色,有的略帶黃色,腹部和四肢棕黑色,頭部有三條白色縱紋。前肢有長而銳利的爪,善掘土,穴居山野,晝伏夜出。毛皮可制衣﹑褥,肉可食。又名豬貛或狗獾。
1.見"沙荒地"。
1.由大風或洪水帶來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種的沙地。
俄羅斯帝王的稱號。沙”由古羅馬統治者愷撒一名的拉丁文轉音而來,意即皇”。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正式采用這一稱號。1721年,彼得一世改稱皇帝,建立俄羅斯帝國,但習慣上仍稱沙皇。1917年,俄國末代沙皇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1.亦作"沙雞"。
2.即莎雞。昆蟲名。生活于草地上。雄的前翅部有發聲器官,發出像舊式手搖紡車的聲音。又名絡絲娘﹑紡織娘。
3.我國北方的一種小鳥。
4.鳥名。形似鴿,嘴小,翅尖長,腳短,只有三趾。生活于草原地帶,主要吃植物種子。為不定性的冬候鳥。肉可食。
1.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灰色,常有刺。葉線狀披針形,被銀色鱗毛。花極小,帶黃色。果實廣橢圓形,橙黃色。耐旱,耐寒,生長迅速,根系特別發達,不擇土壤,是一種優良的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植物。葉和果可做飼料。
1.沙洲或沙灘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