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古代喪禮中給死者穿衣或向死者贈送衣被等。
1.
古吊喪之禮。向死者贈送衣衾等。停柩前吊喪者為死者穿衣;或停柩后將送死者之衣置于柩東,皆謂之“襚”。
1.出自《儀禮·士喪禮》君使人襚,徹帷,主人如初,襚者左執領,右執要,入升致命。主人拜如初,襚者入衣尸出,主人拜送如初。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楚人使公親襚,公患之。
3.出自《舊唐書·裴光庭傳》《春秋》之義,諸侯死王事者,葬之加一等,嘉其有功而不及其賞也。爰至漢魏,則襚之印綬,寵被窀穸,唯德是褒,豈虛授也!
4.出自《唐語林·補遺一》若幸啟手足,必當襚我以道服,瘞我于支提,往來行言,時見存恤,則所懷足矣!
2.
泛指贈送生人的衣物。
1.出自《西京雜記》趙飛燕為皇后,其女弟在昭陽殿遺飛燕書曰:“今日嘉辰,貴姊懋膺洪冊,謹上襚三十五條,以陳踴躍之心?!?/p>
3.
即綬帶。
1.出自《太平御覽》戰國解去紱佩,留其絲襚,以為章表。
2.出自《宋書·禮志五》五霸之后,戰兵不息,佩非兵器,韨非戰儀,於是解去佩韨,留其系襚而已。
4.
古代用以對絲的計量。兩緵為一襚。
1.出自《西京雜記》五絲為?,倍?為升,倍升為織,倍織為紀,倍紀為緵,倍緵為襚。
5.
用同“旞”。以五彩鳥羽為飾的旗。
1.出自《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戰國銅鑒上水陸攻戰紋》圖中所見,古人或名“旃”、“襚”,較后通名“旌”、“麾”。
6.
指贈送給死者的車馬、衣衾等物。
1.出自《周禮·天官·小宰》喪荒,受其含襚幣玉之事。
2.出自《左傳·昭公九年》王有姻喪,使趙成如周吊,且致閻田與襚。
3.出自《吳正肅公挽辭》朝廷終倚賴,賻襚極哀榮。
4.出自《說宗彝》宗彝者何?古之殉器也。襚之外,棺之中;棺之外,槨之中;槨之外,冢之中;於是乎有之,起於中古。
1.即氤氳大使。
1.困厄﹐時運不好。
1.遮蔽。
1.埋沒。
1.填塞﹐堵塞。
2.埋沒。
1.蟬的一種。
1.發怒聲。
1.同"喑嗚叱咤"。
2.怒吼。
3.引申為使人震懾。
1.見"喑付"。
1.亦作"喑伏"。
2.思量,忖度。
1.低聲嘆息。
1.聾啞。
2.喻人庸碌鄙陋。
1.沉默不言。
1.猶忍氣吞聲。
1.啞人。
1.沙啞干澀。
1.長懼不敢出言。
1.悲咽。
2.吹奏樂器而不成曲調。
1.見"喑惡叱咤"。
1.啞巴,口不能言。
2.謂沉默不語。
3.嘶啞。
1.同"喑惡叱咤"。
1.見"喑啞"。
1.悲傷哽咽。
1.使人致啞的藥。
1.沉寂,緘默。
1.形容心情郁結。
1.氣結聚貌。
1.不成語言的發聲。
2.猶默默。
1.思量,忖度。
1.埋沒不顯。
1.猶淤塞。
1.亦作"堙阨"。
2.阻塞;險阻。
1.見"堙厄"。
1.猶埋沒。
1.荒廢;淤塞。
1.見"塹山堙谷"。
1.堵塞斷絕。指(水源)干涸。
1.猶廢置,敗落。
1.堙沒;沉淪。
1.猶埋沒。
1.埋沒不顯。
埋沒;泯滅故道堙滅|堙滅無聞。
1.堵塞毀壞。
1.困頓不順。
1.堵塞。
1.埋沒,淪落。
1.猶言廢置。衰敗。
1.埋沒雜亂。
1.埋沒荒蕪。
1.埋沒不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