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起;起來。
2.
形容詞
肅然起敬的樣子。
1.
起立;起。
1.出自《儀禮·特牲饋食禮》尸謖,祝前,主人降。
2.出自《列子·黃帝》乃若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謖操之也。
3.出自《起廢答》溪上聚黧老壯齒,十有一人,謖足以進,列植以慶。
4.出自《寄裴仲謀》詩驚沙卷旌旗,烏尾城角謖。
2.
見“謖爾”。形容精神振作、凝聚貫注的樣子。
1.出自《后漢書·蔡邕傳》公子謖爾斂袂而興曰:“胡為其然也?”
3.
見“謖然”。猶謖爾。
1.出自《松鼠》詩謖然見松鼯,摶樹向人立。
2.出自《送夏進士序》相與語,益進,睟然愉,謖然清。
4.
見“謖謖”。勁風聲。
1.出自《初學(xué)記》寒冽冽而寖興,風謖謖而妄作。
2.出自《西湖壽星院此君軒》詩臥聽謖謖碎龍鱗,俯看蒼蒼立玉身。
3.出自《魯游雜詩》燕齊遇怪君休誚,謖謖松風夾道涼。
5.
見“謖謖”。喻剛勁嚴峻。
1.出自《世說新語·賞譽》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
6.
見“謖謖”。勁利貌。
1.出自《石氏畫苑記》在稠人中,耳目謖謖然,專求其所好。
2.出自《己亥雜詩》眉痕英絕語謖謖,指揮小婢帶韜略。
7.
見“謖謖”。急步聲。
1.出自《夷堅丙志·蔡州禳災(zāi)》忽異物從北來,其上四平如席,模糊不可辨,其下謖謖如人行,約有腳三二十只,漸近學(xué)墻乃不見。
2.出自《新齊諧·錢仲玉》聞窗外謖謖聲,一美女搴幃入,曰:“郎勿驚,妾非人,亦非為禍者也。”
1.亦作"邦杰"。
2.《詩.衛(wèi)風.伯兮》"伯兮朼兮,邦之桀兮。"鄭玄箋"桀,英桀,言賢也。"孔穎達疏"杰者,俊秀之名人。"后因以"邦杰"指國中俊秀杰出的人才。
1.國家的法禁。
1.國家的常法。
1.古代指諸侯國君主。
2.指刺史等地方官。
1.戰(zhàn)國時秦國指客居的別國之人。
1.宋元戲曲里扮演盜匪﹑兇徒等角色的俗稱。元雜劇里一般由凈扮演。
1.有關(guān)國家禮治之事。
1.指國家的治道。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達到某些共同的目的而組成的聯(lián)合體。邦聯(lián)的成員國仍保留完全的獨立主權(quán),只是在軍事、外交等方面采取某些聯(lián)合行動。
1.國家的優(yōu)良人才。
1.國家的利祿。
1.郡邑鄉(xiāng)里。
1.猶國界。
1.關(guān)于國事的言論。
1.國家的興盛景象。
1.城門。
1.州長,刺史。
1.古代民眾歸葬的場所。
1.亦作"邦倗"。
2.互相勾結(jié)違法亂政的人;朋黨。
1.見"邦朋"。
1.英語pump的音譯。即水泵,抽水機。
1.古代指直屬于天子的疆域。
1.禮樂之器及宗廟祭器。
1.鄉(xiāng)邦;鄉(xiāng)土。
1.國人;百姓。
2.諸侯。
3.鄉(xiāng)里之人;同鄉(xiāng)。
1.國家的祥瑞。
1.指國家。
1.國士,國中才能出眾的人。
1.國家動用人工興辦的事。亦泛指國事。
1.地方長官。
1.國家的祭祀。
1.國人的稱頌。
1.國家的綱紀。
1.邦邑圖經(jīng)。
1.官道;大道。
1.國土。
1.謂誣罔君臣,歪曲事實。
1.卿的采地。
1.《詩.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毛傳"憲,法也。"后因以"邦憲"指國家大法。
2.借指執(zhí)法官,如御史大夫,刑部尚書﹑侍郎等。
1.鄉(xiāng)邦,家鄉(xiāng)。
1.國家的杰出人才。
1.國家的法則。
1.指國家的優(yōu)秀人才。
1.國家的禮制。
1.猶國法。
1.指封地。
2.指政區(qū);地區(qū)。
1.邦國疆界。
1.方言≤硬。
1.疆土;國境;區(qū)域。
1.指盜取國家機密者。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