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緾”。亦作“繵”。亦作“纒”。
2.
盤繞;扎束。
1.出自《西都賦》颮颮紛紛,矰繳相纏。
2.出自《百喻經·蛇頭尾共爭在前喻》頭果在前,其尾纏樹,不能得去。
3.出自《垅上記·古冢銘》岸崩得一古冢,藤蔓纏其棺。
4.出自《慶宮春》詞樸翁以衾自纏,猶相與行吟,因賦此闋。
5.出自《航線》那些被壓榨得走投無路的人們,頭纏紅布。
3.
繩索。
1.出自《淮南子·道應訓》臣有所與供儋纏采薪者九方堙。
4.
糾纏;攪擾。
1.出自《后漢書·班固傳下》漢興已來,曠世歷年,兵纏夷狄,尤事匈奴。
2.出自《歲暮和張常侍》民生鮮常在,矧伊愁苦纏。
3.出自《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纏其身。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有一個潑皮子弟深知他行徑,佯為不曉,故意來纏。
5.出自《雷雨》你別再纏我好不好?
5.
招惹;應付。
1.出自《紅樓夢》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們,那一位是好纏的?
2.出自《母親》看大姑媽,沒有東西還不回來,就怕我好吃,不好纏呢。
6.
通“躔”。踐歷。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中》以始建國八年,歲纏星紀,在雒陽之都。
2.出自《水經注·沔水三》雖粗依縣地,緝綜所纏,亦未必一得其實也。
3.出自《贈陳夢雷》詩風塵忽造次,災星纏斗牛。
7.
佛教語。煩惱之異名。
1.出自《大乘義章》所言障者,隨義不同,乃有多種。或名煩惱……或名為纏。
8.
姓。
1.出自《通志·氏族五》纏氏,《藝文志》:“纏子著書。”
1.遮蔽水井的亭子。
1.亦作"井鼃"。
2.井底之蛙。比喻見聞狹隘,目光短淺的人。《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鼃,"蛙"的古字。虛,所居之處。
1.見"井蛙"。
1.猶言井臼。硙,磨。
1.農舍,村落。
1.謂井已浚治。比喻潔身自持。
1.亦作"井渫莫食"。
2.謂井雖浚治,潔凈清澈,但不被飲用。比喻潔身自持,而不為人所知。語出《易.井》"井渫不食,為我心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謂也。"孔穎達疏"井渫而不見食,猶人修已全潔而不見用。"
1.即井宿。
1.山名。太行山的支脈。有要隘名井陘口,又稱土門關。秦漢時為軍事要地。
1.即井陘口,詳"井陘"。
打井汲取溶有鹽質的地下水制成的食鹽。我國四川、云南等地都有出產。
1.排除污水穢物的水池和水溝。《周禮·天官·宮人》"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鄭玄注"井﹐漏井﹐所以受水潦……匽豬﹐謂溜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孔穎達疏"宮中為漏井以受穢﹐又為匽豬使四邊流水入焉。井匽二者皆所以除其不蠲潔﹐又去其惡臭。"《宋史·謝絳傳》"蝗亙田野﹐坌入郛郭﹐跳擲官寺﹐井匽皆滿。"清馮桂芬《上海重建武帝廟記》"后為崇圣祠﹐祠有樓﹐最后為齋庖井匽之屬。"一說"井匽"當讀作"庰匽";庰﹐通"屏"。指廁所﹐僻隱處。見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十一。
1.謂井水供養于人,源源不盡。
2.比喻受到別人的好處﹑恩惠。
1.古代射禮的五種射法之一。
1.城鎮;鄉村。語本《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
2.市井。
3.故里。
1.即井田。
1.謂堵塞水井。
1.井里的魚。比喻見識狹隘的人。
1.畫有井星圖案的軍旗。
1.謂井水干涸。
日本江戶時代詩人、小說家。十五歲始習俳諧,二十一歲成為俳諧名家。三十四歲削發修行。是日本浮世草子(社會小說)的創始人。著有小說《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日本永代藏》等。
1.見"井灶"。
1.語出《易.井》"井泥不食。"孔穎達疏"井泥而不可食,即是久井不見渫治。"后用以比喻賢才沉埋下位。
1.謂各抱門戶之見而互相排斥﹑抵抜。語本《莊子.列御寇》"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成玄英疏"夫土下有泉,人各有性,天也;穿之成井,學以成術者,人也。嗟乎!世人迷妄之甚,徒知穿學之末事,不悟泉性之自然……齊人穿鑿得井,行李汲而飲之,井主護水,捽頭而休,莊生聞之,故引為喻。"
1.陷阱。比喻苦難的深淵。
1.陷阱和設于其中的捕獸裝置。
1.地牢。
1.掉入陷阱中的野獸。比喻陷入困境之敵。
1.陷阱﹐地牢。
2.喻指苦難的深淵。
1.陷坑深潭。喻險境。
1.猶剄殺。
1.斬殺。
1.即驪姬。春秋時驪戎國君之女。
1.即驪戎。春秋時部族名。西戎的一支。
1.捕野獸的陷坑和籠子。
1.地牢﹐牢房。
1.陷井。喻險境。
1.陷坑。
2.陷害。
1.見"頸脖子"。
1.即脖子。
1.即脖子。
1.謂扭轉頸項。
1.即脖子。
1.戴在頸部的環形裝飾品。
1.指頸部。
1.頸項上的飾物。
1.首尾。
1.頸后低凹處。
脖子。
一種常見的老年性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發生變性,椎間隙狹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致椎管狹窄壓迫脊髓、頸神經根、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從而產生一系列癥狀。以神經根型為最常見,表現為頸神經根放射痛,疼痛于咳嗽、頸后伸時加劇;手部麻木,握力減退。檢查時,頸部活動明顯受限、僵硬,手臂牽拉時疼痛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