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鏟”。削除。
1.出自《周禮·秋官·薙氏》冬日至而耟之
2.出自《資治通鑒·唐僖宗乾符八年》蜀土疏惡,以甓甃之,環城十里內取土。皆刬丘垤平之,無得為坎坎以害耕種。
3.出自《端正好·樂道》套曲刬荊棘鑿做沼池,去蓬蒿廣栽榆柳。
2.
同“鏟”。農具名。鏟子。
1.出自《齊民要術·耕田》《纂文》曰:“養苗之道,??不如耨,耨不如刬。”刬柄長三赤(尺),刃廣二寸,以刬地除草。
2.出自《齊民要術·種谷》區間草,以利刬刬之,若以鋤鋤。
3.出自《農政全書》﹝刬﹞,其刃如鋤而闊,上有深袴,插於犁底所置攙處,其犁輕小,用一牛或人挽行。北方幽冀等處遇有下地,經冬水涸,至春首浮凍稍蘇,乃用此器,刬土而耕……斯因地制器,刬土除草,故名刬,兼體用而言也。
3.
滅除;廢除。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大怒曰:“刬而類,破吾家,茍可慊齊貌辨者,吾無辭為之。”
2.出自《隱居通議·詩歌一》宋刬五代舊習,詩有白體、昆體、晚唐體。
4.
只;光著。見“剗馬”、“剗襪”。
1.出自《長安少年行》刬戴揚州帽,重薰異國香。
2.出自《三奪槊》我坐下刬騎著追風馬,腕上只彪著打將鞭。
3.出自《黃湓謠》妾家生小住黃湓,亂挽烏云刬著裈。
5.
卻;反而。
1.出自《眼兒媚·題蘇小樓》詞丈夫只手把吳鉤,能斷萬人頭。因何鐵石,打肝鑿膽,刬為花柔。
6.
無端;平白。
1.出自《陳摶高臥》貧道啊!本居林下絕名利,自不合刬下山來惹是非,不如歸去來兮。
7.
同“棧”。
1.出自《史記·田叔列傳褚少孫論》武功,扶風西界小邑也,谷口蜀刬道近山。
8.
指劃槳動作。
1.出自《祖堂集·巖頭和尚》湖兩邊各有一片板,忽有人過,打板一下,師便提起楫子,云:“是阿誰?”對云:“要過那邊去。”師便刬船過。
1.指漢代賈誼。泛指仕途失意之人。
1.辭賦和歌曲。
2.泛指詩歌。
1.分配發給。
1.賦稅。
1.《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后因以"賦歸"表示告歸,辭官歸里。
1.見"賦歸去"。
1.晉陶潛為彭澤令,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并賦《歸去來兮》"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后因以"賦歸去"為辭官歸隱之典。
1.見"賦歸去"。
1.見"賦歸"。
1.分配徭役。
1.交納稅金。
1.辭賦家。
1.賦稅。
1.謂征收商業稅。
①田賦,稅收薄賦斂|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征收捐稅鄴三老、廷掾常歲賦斂百姓。
1.賦稅與祿賞。
2.給予俸祿。
1.辭賦和議論文。
1.謂布散其秘藏之物。賦,通"敷"。
1.賦稅錢。
1.辭賦和銘文。
1.給以生命。
2.指命運。
1.謂普遍采納。賦,通"敷"。
2.指繳納的田賦。
1.稅錢。
1.天性。
1.征收與賞賜。
1.賦予生命。謂使牲畜交配繁殖。
2.賦予的生命。
1.善于辭賦的名聲。
1.吟詩;寫詩。
1.謂布散飲食。賦,通"敷"。
1.分配勞作之事。
1.賦和頌。兩種文體。
2.吟賦作頌。
1.征收田賦。
2.指田賦。
1.按人丁計算的賦稅。
1.晉代孫綽作《遂初賦》,反映作者樂于隱居生活,后因以"賦《遂初》"借指辭官隱居。
1.斂取;征收。
1.描寫物態。
晉朝潘岳辭官家居,作《閑居賦》,后來因稱沒有職業在家閑著為賦閑。
1.頒布法令。賦,通"敷"。
1.謂賦予人或物以某種形體。
2.謂模擬形體。
1.加在藥物中,使藥物具有一定形狀或一定濃度的物質,如蜂蜜﹑淀粉。
天性~剛強 ㄧ~聰穎。
1.布施賑濟。賦,通"敷"。
1.賦稅與徭役。
2.指分配徭役。
賦稅和徭役。
1.征收稅銀。
1.見"賦詠"。
具有(某種性格、氣質等)勞動人民~忠厚質樸的性格。
交給(重大任務、使命等)這是歷史~我們的重任。
1.兵車。古代以田賦出兵,故稱兵車為"賦輿"。
2.用以泛指軍事。
3.賦稅。
1.猶分韻。指作詩時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依韻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