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瘦弱;軟弱。
1.
窄小。
1.出自《說文·孨部》孱,迮也。
2.
謹小慎微。
1.出自《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博學而孱守之,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終身守此悒悒。
3.
怯懦;怯弱。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巨者,齊之居士;孱者,魏之居士。
2.出自《感懷》詩誓將付孱孫,血絕然方已。
3.出自《新唐書·循吏傳·盧弘宣》弘宣下檄脅諭,賊黨稍降,其黠強者署軍中,孱無能還之農。
4.
衰弱;瘦弱。
1.出自《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力孱氣餒心自知,妄取虛名有慚色。
2.出自《明史·常遇春傳》擴廓方燃燭治軍書,倉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馬,以十八騎走大同。
5.
低劣;淺陋。
1.出自《新唐書·奸臣傳上·李林甫》因以楊國忠代為御史大夫,林甫薄國忠材孱,無所畏,又以貴妃故善之。
2.出自《授龍圖閣謝恩表》伏念臣識局庸淺,術學膚孱。
6.
通“巉”。高貌。參見“孱顔”。
1.出自《荊山》詩壓河連華勢孱顏,鳥沒云歸一望間。
2.出自《同謝國史游鐘山逢鐵冠先生》詩日日城中望鐘山,孤塔縹緲峰孱顏。
3.出自《畫士張季挽詞》俠骨千年埋傲兀,孤墳三尺起孱顏。
4.出自《攝山》詩征君舊宅此山中,山館孱顏往跡空。
7.
自稱謙詞。
1.出自《又答兄子官人書》孱不粟者久,遣日惟杯中物耳。
1.佛教語。"六識"之一。指耳根對聲境所發生的識別作用。
2.猶賞識。
〈書〉指聽到傳聞不加審察就信以為真。
1.指聽來的沒有確鑿根據的話。
1.見"耳食之論"。
耳垢的俗稱。
1.謂以耳代目。
1.古代道家的一種修養境界﹐認為視聽由精神所主宰﹐可不受器官的限制。
1.猶耳聞。謂得之傳聞的話。
聽著熟悉(跟‘耳生’相對)人我不認識,可名字聽著怪~的。
聽的次數多了,熟悉得能詳盡地說出來。
1.獸名。即鼯鼠。
①〈書〉《論語 ·為政》‘六十而耳順。’指年至六十,聽到別人的話,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來用‘耳順’指人六十歲年逾~ㄧ~之年。②順耳這個唱腔我聽著倒還~。
1.謂耳聞即能成誦。
1.《漢書.惠帝紀》"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耳孫者﹐玄孫之子也。言去其曾高益遠﹐但耳聞之也。"又引李斐曰"耳孫﹐曾孫也。"又引晉灼曰"耳孫﹐玄孫之曾孫也。"顏師古注"耳孫﹐諸說不同。據《平紀》及《諸侯王表》﹐說梁孝王玄孫之耳孫。耳音仍……據《爾雅》'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昆孫﹐昆孫之子為仍孫。'從己而數﹐是為八葉﹐則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按﹐《類篇.耳部》"昆孫之子為耳孫。"后多以"耳孫"泛指遠代子孫。
1.謂懇切教導。
1.同"耳提面命"。
1.耳朵同時察聽各方面來的聲音。多用以形容機警。八方﹐四方四隅的總稱。
1.掏耳垢的用具。常以竹﹑木﹑牛角或金屬制成。有時也作為飾物﹐其末并可用來剔牙。
1.方言。即耳挖。以其形如勺﹐故名。
掏耳垢用的小勺兒。
聽說~不如目見ㄧ這事略有~,詳細情況不很清楚。
1.見"耳聞不如目見"。
1.謂聽到的不如看到的可靠。
1.見"耳聞不如目見"。
親耳聽到,親眼看到耳聞目睹,完全可靠|我在場,耳聞目睹了這一切。
1.見"耳聞目見"。
1.親耳聽見﹐親眼看見。
1.同"耳聞目見"。
1.同"耳濡目染"。
1.見"耳聞目見"。
內耳的一部分,在內耳的最前部,形狀像蝸牛殼,內部有淋巴和聽神經,是聽覺的感受器。(圖見〖耳朵 〗)
1.即耳挖。
1.即耳房。
1.指聽聞所得的消息。
受了告誡之后,沒有記在心上,依然犯同樣的毛病,叫做沒有耳性(多指小孩子)。
1.語出《文子.道德》"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故聽之不深﹐即知之不明。"后因指僅憑聽聞所得為耳學。
1.方言。耳朵。
從中耳向下通咽部的管子,由骨和軟骨構成,有調節鼓膜內外壓力的作用。也叫咽鼓管。(圖見〖耳朵〗)
1.猶耳語。
1.即耳衣。
1.猶而已。
1.戴在耳朵上御寒的用具。
聽力瞧你這~,連我的聲音也聽不出來了。
1.耳語。
1.謂年老聾聵﹐耳中常作雨聲。
湊近別人耳朵小聲說話;咬耳朵。
1.指感音能力。
1.用耳選擇所聞。意謂非禮勿聽。
1.針刺療法的一種。在耳郭上針刺耳穴﹐以治療身體內某一部位的疾患。
1.謂以耳聞。
2.指教學中的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