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主管,主持,經辦。
2.
名詞
中央部一級機關中按業務職能劃分的單位(級別比部低,比處高)。
3.
名詞
(Sī)姓。
1.
官吏;方面之長。
1.出自《國語·魯語上》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師,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於弊邑之野,敢犒輿師。”
2.出自《陳情表》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3.出自《代胡總督謝新命督撫表》任兼督撫,一方文武之司;鎮重浙閩,萬里華夷之會。
2.
主管;職掌。
1.出自《書·高宗肜日》嗚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豐于昵。
2.出自《呂氏春秋·孟春》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
3.出自《祭虞部張員外文》分司憲臺,風紀由振。
4.出自《春殘》詩庸醫司性命,俗子議文章。
5.出自《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吾父曰:“媳婦既能筆墨,汝母家信付彼司之。”
6.出自《香雪海·阿波羅降臨人世》四季更迭,各司其事,各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的色彩和豐姿。
3.
承擔。
1.出自《酌中志·逆賢羽翼紀略》實為人樸素無文,推聽掌家樊得和孫升等為提掇,眾享其利,而實司其名。
4.
職守;職責。
1.出自《書·胤征》倜擾天紀,遐棄厥司。
2.出自《〈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協律總章之司,厚倫正俗;崇文成均之職,導德齊禮。
3.出自《除崔群戶部侍郎制》選賢與能,于今雖重,擇才均賦,自古尤難。往慎乃司,以服嘉命。
5.
官署;政府機構。現用以稱中央機關部以下一級的行政部門。如外交部有禮賓司,教育部有高教司。
1.出自《送三傳赴長城尉》詩登科精魯史,為尉及良時。高論窮諸國,長才并幾司。
2.出自《〈通志〉總序》冊府之藏,不患無書;校讎之司,未聞其法。
3.出自《乙丙之際塾議三》或釋褐而得令,視獄自書獄,則府必駁之,府從則司必駁之,司從則部必駁之。
6.
州名。
1.出自《三國志·魏志·杜恕傳》其所恃內充府庫外制四夷者,惟兗、豫、司、冀而已。
2.出自《文選·顏延之〈陽給事誄序〉》獯虜間釁,靡剝司兗。
3.出自《奏彈曹景宗》使持節都督郢司二州諸軍事。
7.
司空、司徒等的簡稱。
1.出自《漢書·敘傳下》樂安袖袖,古之文學,民具爾瞻,困于二司。
2.出自《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故太尉楊彪,典歷二司,享國極位。
8.
稱土司所管轄的區域。
1.出自《西南夷風土記》象牙,諸司皆產,獨老撾居多。
9.
太平天囯敬避“師”字,常用“司”作“師”的代用字。參閱羅爾綱《太平天囯史料考釋集》。
1.出自《欽定敬避字樣》師、先師(天兄)、后師(東王)、軍師可用此字,余用司帥、司長、司傅、出司,俱不得泛用師字。
2.出自《資政新篇》凡此等弊,則立牧司教導官親身教化之。
10.
姓。宋有司超。見《宋史》本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司氏,鄭司臣之后。宋朝有司超,為防御使。
1.微寒,略有寒意。
1.悲嘆。
1.凄涼不安。
1.謂于心不忍,感到心痛。
1.凄清秀美。
1.凄涼的節序。指秋季。
1.形容聲音悲涼嗚咽。
1.清麗。
1.謂凄切動人。
1.謂凄慘悲涼。
1.凄涼憂郁。
1.痛苦的呻吟。
1.寒雨。
1.猶哀怨。
1.悲歡。
1.悲痛。
1.猶悲鳴。
1.庇護,保護。
1.亦作"棲泊"。
2.居留;停泊;寄居。
1.亦作"棲薄"。
2.留居,止息。
1.寄身木筏。比喻漂泊無定。
1.亦作"棲禪"。
2.猶坐禪。
1.亦作"棲誠"。
2.謂寄托心志。
①游息衡門之下,可以棲遲。②飄泊失意零落棲遲一杯酒。③滯留棲遲旅舍不肯行。
1.見"棲遲"。
1.亦作"棲沖業簡"。
2.見"棲沖業簡"。
1.棲居,寄居。
1.逃匿,逃竄。
1.棲息游蕩。
1.隱居垂釣。
1.亦作"棲遁"。亦作"棲遁"。
2.避世隱居。
3.指隱居避世者。
1.亦作"棲風宿雨"。
2.在風雨中止息。形容奔波辛勞。
1.棲身隱伏。
1.一種頂端涂膠,用來黏捕飛禽﹑飛蟲的長竿。
1.寄身山谷。指隱遁。
1.亦作"棲毫"。
2.謂停筆。
1.棲息的鶴。
2.舒州潛山景色奇絕,南朝梁寶志禪師與白鶴道人爭欲居住,梁武帝命兩人比法,以物志地,先得者居住。道人以鶴為記,寶志以錫杖為記。結果錫杖先著山麓,于是鶴飛它處。因以"棲鶴"指道人的止息。
1.《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朱熹集傳"此隱居自樂而無求者之詞。言衡門雖淺陋,然亦可以游息。"衡門,衡木為門,指簡陋的房屋◇遂用"棲衡"指隱居。
1.亦作"棲皇"。同"棲遑"。
1.亦作"棲惶"。同"棲遑"。
1.亦作"棲遑"。
2.忙碌不安,奔忙不定。
1.遁身隱跡。
1.歇息,止息。
1.亦作"棲寄"。
2.安身,寄住。
1.見"棲影"。
1.棲息寄居。
1.掛在樹上的水草。《詩.大雅.召昮》"如彼歲旱,草不潰茂,如彼棲苴。"朱熹集傳"棲苴,水中浮草棲于木上者。"后用為窮困窘迫的典實。
1.亦作"棲聚"。
2.棲息集聚。
1.踞坐。
1.《淮南子.繆稱訓》"昔東戶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遺,耒耜余糧,宿諸畮首。"謂馀糧存放于田頭◇因以"棲糧"稱頌豐年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