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想,考慮,動腦筋。
2.
動詞
思念;懷念;想念。
3.
動詞
希望;想要。
4.
名詞
情思;心緒。
5.
名詞
思路,想法。
6.
名詞
(Sī)姓。
1.
亦作“恖”。
2.
心情;思緒。
1.出自《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2.出自《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詩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3.出自《八聲甘州》詞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
4.出自《夜坐》詩孤燈相對思茫茫,細數深宵漏箭長。
3.
懷念;想望。
1.出自《詩·小雅·我行其野》不思舊姻,求爾新特。
2.出自《史記·魏世家》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3.出自《靜夜思》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4.出自《再與左君書》足下之于人,何其思無已也。
5.出自《漁翁吟》我輩何德能,飽食尚思鮮。
4.
思索;考慮。
1.出自《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出自《六國論》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
3.出自《紅樓夢》又苦思一回,做兩句詩。
4.出自《給少年兒童寫東西》作者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告訴讀者,使讀者接受,不靠別的,光靠語言。
5.出自《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5.
悲傷,哀愁。參見“思秋”。
1.出自《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出自《與鄂州柳中丞書》夫遠征軍士,行者有羈旅離別之思,居者有怨曠騷動之憂。
6.
道德完備。
1.出自《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
2.出自《列女傳·魯寡陶嬰》嬰寡,終身不改,君子謂陶嬰貞壹而思。
7.
詩體的一種。
1.出自《滄浪詩話·詩體》以思名者,太白有《靜夜思》。
8.
助詞。用于句首或句中。
1.出自《詩·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芹。
2.出自《詩·大雅·文王有聲》自西至東,自南至北,無思不服。
9.
語氣詞。用于句末,猶啊。
1.出自《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0.
通“司”。參見“思次”。古代司市管理市政、聽治訟獄的處所。猶漢之市亭。
1.出自《周禮·地官·司市》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師蒞焉,而聽大治大訟。
11.
思想,意念。
1.出自《文心雕龍·雜文》唯士衡運思,理新文敏。
2.出自《春日憶李白》詩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12.
指構思。
1.出自《和令狐侍御賞蕙草》尋常詩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
2.出自《夜行七里瀧》詩南宋謝皋羽,晚唐方元英,若呼二子共良夜,豈無佳思通心精。
13.
引申為尋味、體味。
1.出自《太原王公神道碑銘》王某之文可思,最宜為誥,有古風。
2.出自《讀〈湖畔詩集〉》詠自然的大都宛轉秀逸,頗耐人思。
14.
姓。明有思志道。見《續(xù)通志·氏族六》。
1.出自《續(xù)通志?氏族略六》思,見姓苑。明思志道,建安縣丞。
1.支流。
1.漢宮觀名。
1.某些兵器頂端呈杈枝形的鋒刃。
1.復姓。春秋楚有枝如子躬。見《左傳.昭公十三年》。
1.亦作"枝稍"。
2.樹枝末端。
3.比喻事情的細節(jié)。
1.見"枝梢"。
1.嫡長子以外的支系。
1.猶支流。
1.支離破碎之說。
1.古代傳說中的美玉名。
1.旁支的子嗣。
1.支離瑣碎。
1.支庶后裔。
1.歧蹄。
1.肢體。枝,通"肢"。
1.樹枝,枝子。
2.比喻分支,旁支,支派。
3.附屬。
4.喻指后裔。
1.樹梢;樹枝上。
1.沒有摘下而在樹枝上變干的果子。
2.喻滯留原職,久不升遷。
1.喻派生﹑繁衍而出者。猶言節(jié)外生枝。
1.動物分杈的尾巴。
1.斜而相抵的支柱。引申為對抗,抵擋。
2.支撐,支持。
3.猶支吾。說話含混躲閃。
說話含混躲閃一味枝捂|枝捂其詞。
樹木的枝杈修剪枝丫。
1.枝條和樹葉。
2.喻同宗的旁支。
3.比喻臣僚,部屬。
4.比喻從屬的次要的事物。
5.喻瑣碎﹑浮華的言詞。 6.猶枝節(jié)。比喻在問題之外又派生出的新問題。
1.指宗族旁支的譜牒。
1.比喻相互扶助。
1.后代子孫。
1.散亂游離。
1.支援。支持和援助。
1.猶言尋根究源。
1.謂文章枝蔓雜亂。
1.指種種情節(jié)。
2.謂以零零碎碎﹑斷斷續(xù)續(xù)的方式(進行或處理)。
3.比喻橫生旁出的事情。
4.猶言支支吾吾。形容說話含糊躲閃。
1.猶支支吾吾。說話躲躲閃閃,搪塞應付。
1.大拇指旁歧生之指。
1.河流分支處的小洲。
1.分支后裔。
1.枝條與主干。比喻宗族的旁系與直系。
1.支撐,支持。
1.旁系親屬。
1.猶支撐。
2.抵觸,不順從。
1.枝岔,贅瘤。比喻多余無用的東西。
1.由植物主干分出來的較細的莖。
1.宗族的分支。
1.賞識喜愛。
1.《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河上公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白,當復守之以默默,如暗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后以"知白守黑"謂韜晦自處。
1.掌管朝班儀節(jié)的官吏。
1.對敵我雙方的優(yōu)劣短長均能透徹了解。
1.才智和辯才。
1.猶知客。
1.通曉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