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舊時對服雜役的男子的蔑稱。
2.
名詞
對男子輕視的稱呼。
3.
動詞
相;互相(多見于早期白話)。
1.
亦作“廝”。
2.
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隸或仆役。參見“廝役”、“廝養”、“廝輿”。
1.出自《戰國策·齊策五》士大夫之所匿,廝養士之所竊,十年之田而不償也。
2.出自《史記·張耳陳余列傳》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吾為公說燕,與趙王載歸。”
3.出自《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待人無所疑,賞罰信,與眾共甘苦寒暑,雖廝養,必整衣見之,下爭致死力,故能以少擊眾,未嘗敗。
4.出自《觚剩·舒氏義烈》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瀳加拔擢,位至固山。
3.
對男子輕蔑的稱呼,猶小子。
1.出自《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朱小四你這廝,有人請喚。
2.出自《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那廝不顧便走。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誰知錢家那廝狠毒,就把一塊大石頭丟下去,打死了那人。
4.
役使。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廝征伯僑而役羨門兮,詔岐伯使尚方。
5.
猶相。相互。參見“廝守”、“廝殺”。
1.出自《漁家傲》詞蓮子與人長廝類,無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
6.
猶相。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張生低告道:“姐姐言語錯,休恁廝埋怨,休恁廝奚落。”
2.出自《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郭大郎道:“兀誰調發你來廝取笑!”
7.
通“斯”。分開。
1.出自《史記·河渠書》乃廝二渠,以引其河。
2.出自《新唐書·李頻傳》方歳饑,頻發官廥,庸民浚渠,按故道廝水溉田。
1.蛤蜃的甲殼。
1.以蚌蛤殼燒成的灰。其用途與石灰同。
1.見"蛤蚧"。
爬行動物,形似壁虎而大,頭大,背部灰色而有紅色斑點?吃蚊、蠅等小蟲。可入藥。
1.因蛤附著腳跟久而得的腫痛病。
1.見"蛤棃"。
1.亦作"蛤梨"。
2.即蛤蜊。
①軟體動物,長約3厘米,殼卵圓形,淡褐色,邊緣紫色生活在淺海底。②文蛤的通稱。
1.中藥名。用蛤蜊殼煅制成的粉。
1.蛤蜊肉制成的醬。
青蛙和蟾蜍的統稱。也作蝦蟆。
用電動機作動力的夯,工作時鐵砣轉動,把夯帶動跳起,隨即向前移動,砸實地基。工作方式像蛙跳。
鏡架較大的太陽鏡的俗稱。鏡片略呈蛤蟆眼睛形狀。
1.蚌類。大蛤為蜃。
1.蛤殼內神像。
1.亦作"蛤蠏"。蛤蜊與螃蟹。
2.蛤蚧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一.蛤蚧》。
1.見"蛤蟹"。
1.即江珧柱。又稱干貝。由海產貝蛤等閉殼肌干制成的珍貴食品。
又稱玄蛤”、花蛤”。軟體動物,雙殼綱,簾蛤科。貝殼卵圓形,長約4~5厘米。生活在淺海泥沙灘中。中國、菲律賓、日本都產,肉可供食用,是重要的養殖貝類。
1.小蛤蜊。
1.見"蛤蜊"。
1.阻隔。
1.隔離阻礙。
1.指河的對岸。
比喻見人有危難不援助而采取看熱鬧的態度。
1.作書畫時用以間隔行距﹑畫線或鎮紙的文具。
1.謂被阻隔遮蔽。
1.見"隔屋攛椽"。
1.指大言無實﹐空有聲調﹐難經目驗。
1.見"隔壁聽"。
1.口技。因表演者藏身布幔之中﹐模擬種種聲響﹐故稱。
2.泛指只聞其聲﹐不見其形的情景。
1.亦作"隔壁賬"。
2.指沒有親眼目睹的事。
3.代人受過。
1.見"隔壁帳"。
1.分開﹔離別。
2.猶隔離。
1.謂陰陽失調而生之水旱災害。
1.方言。用幾層破布糊成的預備做鞋幫或鞋底用的東西。又叫硬襯。
1.糊涂。
1.猶隔世。
把一間屋子隔成幾間的遮擋的東西,如板壁、隔扇等。
1.房屋中起隔開作用的障板。一般上部做成窗欞。
1.間隔﹔停頓。
1.隔膜疏遠。
2.偏遠不便。
指家族中不是同一房的~兄弟。
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離感情~ㄧ消除~。
1.香爐中用以蓋火之具。
1.用木板之類間隔出來的房間。
1.隔斷。
1.猶言被離間。
1.作賦格式之一。相隔一句對仗。
1.詩體格式之一。謂隔句對偶。亦稱扇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