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只,雙)人體的上肢,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形容詞
小巧而便于拿的。
3.
動詞
拿著。
4.
名詞
做某種事情或擅長某種技能的人。
5.
形容詞
親手或親手寫的。
6.
名詞
本領;手段。
7.
量詞
(~兒)量詞,用于技能、本領等。
8.
量詞
用于經手的次數。
1.
人體上肢腕以下持物的部分。
1.出自《說文·手部》手,拳也。
2.出自《詩·邶風·簡兮》左手執龠,右手秉翟。
3.出自《白馬篇》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2.
表示手的動作。執持。
1.出自《逸周書·克殷》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諸侯,諸侯畢拜,遂揖之。
2.出自《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其在貝州,其刺史不悅於民,將去官,民相率喚嘩,手瓦石,胥其出,擊之。
3.出自《左忠毅公逸事》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攙,為除不潔者引入。
4.出自又如:人手一編。
3.
親手。
1.出自《韓非子·難三》有間,遣吏執而問之,則手絞其夫者也。
2.出自《顏氏家訓·歸心》齊有一奉朝請,家甚豪侈,非手殺牛,啖之不美。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還有數字在內,須縣君手自拆封,萬勿漏泄則個。
4.出自《北上日記·﹝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二日》云彬之女兒方自臺灣來,手治菜肴。
4.
手跡。參見“手跡”。
1.出自《漢書·郊祀志上》天子識其手,問之,果為書。
2.出自《題成都玉局觀孫位畫龍》詩我見蘇州昆山佛殿中,金城柱上有二龍。老僧相傳道是僧繇手,尋常入海共龍斗。
5.
中醫指寸口。
1.出自《素問·陰陽別論》三陰在手。
6.
手藝;本領。
1.出自《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一引漢趙壹《非草書》》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
2.出自《世說新語·方正》江仆射年少,王丞相呼與共棋。王手嘗不如兩道許,而欲敵道戲,試以觀之。
3.出自《滿江紅》詞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
4.出自《賞花時·送人應聘》套曲莫遲留,壯志應酬,不負平生經濟手。
7.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圍。
1.出自《韓非子·難言》宓子賤、西門豹不斗而死人手。
2.出自《李舍人席上感遇》詩一官到手不可避,萬事役我徒勞形。
3.出自《宋史·蘇頌傳》每發斂,高下皆出吏手。
4.出自《生死場》縫窮婆誰也逃不了他們的手。
8.
指邊,面。
1.出自《水滸傳》上手是鐵臂膊蔡福,下手是一枝花蔡慶。
2.出自《歸去來·雞之歸去來》她們從藤下走過,到西手的南緣上用茶去了。
9.
指次序。
1.出自《弈喻》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
2.出自又如:第一手資料。
10.
指在某種技術或工作中居某種地位的人。
1.出自《北齊書·崔季舒傳》季舒大好醫術,天保中,於徙所無事,更銳意研精,遂為名手。
2.出自又如:國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
11.
指從事某種行業、活動或作出某種行動的人。
1.出自《宋書·黃回傳》明寶啟太宗使回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百。
2.出自《過南城縣麻姑山》詩詩手難題畫手慚,淺青濃碧疊東南。
3.出自又如:水手;拖拉機手;吹鼓手;打手。
12.
量詞。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貨幣計算單位。
1.出自《萬齋瑣錄》按手,乃數目字,猶今言一手、兩手也。海貝一枚為莊,四莊為手,四手為苗,見《云南志》。
13.
通“首”。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陳知其罪,授手于我。
2.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荀子三》手、首字通,故??手稽首,《卯簋》作??手稽手。
14.
通“杽”。枷鎖。
1.出自《法言·問神》龍以不制為龍,圣人以不手為圣人。
15.
指動物前肢或動物前部伸出的感觸器官。
1.出自《楚辭·天問》鰲戴山抃
2.出自如:觸手。
16.
指某些代替手工作的機械。
1.出自如:扳手;機械手。
17.
表示手的動作。擊殺。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羆,足野羊。
2.出自《后漢書·郅惲傳》子張垂歿,視惲,歔欷不能言。惲曰:“吾知子不悲天命,而痛讎不復也。子在,吾憂而不手;子亡,吾手而不憂也。”子張但目擊而已。惲即起,將客遮仇人,取其頭以示子張。子張見而氣絕。
18.
表示手的動作。取。
1.出自《詩·小雅·賓之初筵》賓載手仇,室人入又。
2.出自《歸潛志》此境絕不可不志,即手泉研石各題詩。
19.
量詞。猶個、只。
1.出自《揚州畫舫錄·橋東錄》客有邀余湖上者,酒一甕,米五斗……篙二手,客與舟子二十有二人,共一舟,放乎中流。
20.
量詞。用于技能、技巧。
1.出自《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二》瞑想的結果,擬定了兩手太極拳。
1.堅貞的資質。
1.貞潔的資質。
1.貞節的女子。
1.猶真諦。
1.忠貞不二的佐命重臣。
1.正直而溫和。語出《書.舜典》"帝日'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孔傳"正直而溫和,寬弘而莊栗。"
1.正西;往西。
1.指直接血統關系或婚姻關系。如祖孫﹑父子﹑母女及夫妻關系。參見"旁系"。
2.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派系之一,直系軍閥的省稱。先后以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為首領。因馮國璋為河北人,河北省舊名直隸省,故稱此派系為直系。
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直隸(今河北)籍軍閥馮國璋、曹錕及吳佩孚為首領。先后在直皖戰爭和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獲勝,在英美支持下控制北洋政府◇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失敗。1927年吳佩孚、孫傳芳被北伐軍打垮,直系逐步瓦解。
1.指和自己有直接血緣關系或婚姻關系的人。如父﹑母﹑夫﹑妻﹑子﹑女等。有時也包括需要本人扶養的祖父母和未成年的弟妹。
1.和自己有直接血緣關系的親屬,即指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親屬。不論父系或母系﹑子系或女系都是直系血親。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封建社會只以父系或子系為直系血親。
1.直接管轄。
中國由國務院直接管轄的大城市。與省、自治區同級。全國有四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1.徑直趨赴。
2.謂徑直實行下去。
3.直接下達。
4.垂直向下;向下。
5.下面,底下。 6.謂直系下傳。
1.其直如弦。比喻為人耿直。
1.指懸掛鐘磬等樂器的位置在邊緣上。直,通"犆"。
數學中一個不定義的概念。是幾何的基本元素之一。可以向兩個方向無限延伸,經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兩條直線相交只有一個交點。直線上某一點一旁的部分稱為射線,這個點稱為射線的端點。直線上兩點間的部分稱為線段,這兩點稱為線段的端點。
1.猶言強項。謂剛直不屈。
1.正直的心胸;亦形容心地直爽。
1.比喻性情直率。
1.指人的心地直率。
1.正直誠實。
1.公正的刑罰。
1.行正道,按照道義去做。
2.徑直,直接。
1.正直的性情。
2.謂本性。
1.指性情直爽的人。
1.竹手杖的別稱。
1.應當;應。
2.竟至于;還要。
1.直接敘述。
1.官名。宋元時路﹑府﹑州﹑縣等書院掌管錢谷者。
1.官名。唐置。凡官資較淺者,初入直館閣,為直學士,班在學士下,待制上。
1.正直﹑耿直的話。
2.直率地說;說實話。
3.直言敢諫『晉察舉科目名。
1.同"直言無諱"。
1.謂以正直的言論諫諍。古時多用于臣下對君主。
2.直言極諫科的省稱。
1.說直話的人會惹禍。賈,買。引申為招致。如直言賈禍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因此,明哲保身的人大都緘口無言。
直接地、無條件地對事物情況有所斷定的判斷⊥假言判斷、選言判斷并列提出。但是并非假言判斷、選言判斷以外的判斷都叫直言判斷。通常僅指性質判斷。
1.直率地說話,無所隱諱。
1.謂言語正直,儀容嚴肅。
1.謂夜間當值。
1.猶正義。
1.直率議論。
2.正直的言詞。
1.謂翻譯外國文字時,盡量按照原文直接譯出。
1.順心,如意。
2.專心一意。
1.謂以同音字直接注音。
1.直節而才有余者。
1.僵直貌。
1.沒有藻飾的語言。
2.正直的語言。
1.修辭手法之一。即明喻。與隱喻相對。
1.冤案得伸。
1.古隘道名。春秋時要塞,在今河南信陽南豫鄂界上。即義陽三關中的黃峴關(今九里關)。一說即武陽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