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防衛,守衛,跟“攻”相對。
2.
動詞
遵守,依照。
3.
動詞
守候;看護。
4.
動詞
靠近;依傍。
5.
名詞
操守。
6.
名詞
(Shǒu)姓。
7.
動詞
安守;甘于。
8.
動詞
保持。
1.
亦作“垨”。
2.
守護;看護;看守。
1.出自《易·震》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2.出自《國語·越語上》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
3.出自《祭十二郎文》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
4.出自《春渚紀聞·居四郎丹》密院編修居世英……遇異人得丹灶術,常使一仆守火,歲久不懈,因度之為僧。
5.出自《家》她不忍離開他,癡癡地坐在他的身旁守住他,兩眼望著窗戶出神。
3.
守衛者。
1.出自《周禮·天官·內宰》正歲均其稍食,施其功事,憲禁令于王之北宮,而糾其守。
2.出自《左傳·昭公五年》其余四十縣,遺守四千,奮其武怒,以報其大恥。
4.
監視;監守;圍困。
1.出自《墨子·號令》客卒守主人,及以為守衛,主人亦守客卒。
2.出自《史記·東越列傳》余善首惡,劫守吾屬。今漢兵至,眾強,計殺余善,自歸諸將,儻幸得脫。
3.出自《東觀漢記·光武紀》隗囂士眾震壞,皆降,囂走入城,吳漢、岑彭追守之。九年春正月,隗囂餓,出城餐糗糒,腹脹死。
5.
等待;守候。
1.出自《國語·越語下》蠡聞之,上帝不考,時反是守,強索者不祥。
2.出自《史記·樂書》今夫古樂,進旅而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合守拊鼓,始奏以文,止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
3.出自《旅舍除夜》詩永夜誰能守,羈心不放眠。
4.出自《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三十年》淑徐起,至車后,劭使登車,又辭不上,劭命左右殺之。守門開,從萬春門入。
5.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此地去不得,住在會城,守幾時,別受些差委罷。
6.出自《清明時節》明早他們三個到觀音坡去守著,等那轎子來。
6.
停留。古代指某一星辰進入別的星辰的天區。
1.出自《史記·孝景本紀》熒惑逆行,守北辰。
2.出自《史記·天官書》其(熒惑)入守犯太微、軒轅、營室,主命惡之。
3.出自《舊唐書·李晟傳》晟初屯渭橋時,熒惑守歲,久之方退。
7.
抵御。參見“守病”。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且吾因宋以守病,則夫能致死。
8.
依傍;陪伴。
1.出自《答張徹》詩畢事驅傳馬,安居守窗螢。
2.出自《聲聲慢》詞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3.出自《蟾宮曲》稚子謙和禮法,山妻軟弱賢達。守著些實善鄰家,無是無非,問甚么富貴榮華。
4.出自《紅樓夢》守著舅舅姨母住著,未免拘緊了,不如各自住著,好任意施為。
9.
保持;維持。參見“守成”。
1.出自《論衡·定賢》雖不離俗,節與離世者鈞,清其身而不輔其主,守其節而不勞其民。
2.出自《與鄭相公書》前后人所與及裴押衙所送錢物,并委樊舍人主之,營致生業,必能不失利宜。候孟氏兄弟到,分付成事,庶可靜守,無大闕敗。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就是有人肯借,欠下了債要賠利錢,不如守此小本經紀罷了。
10.
看管;治理;管理。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澤之萑蒲,舟鮫守之。藪之薪蒸,虞候守之。海之鹽蜃,祈望守之。
2.出自《荀子·王霸》故孔子曰:“知者之知,固以多矣,有以守少,能無察乎?愚者之知,固以少矣,有以守多,能無狂乎?”
3.出自《列女傳·齊傷槐女》〔晏子〕謂景公曰:嬰聞之,窮民財力,謂之暴;崇玩好,威嚴令,謂之逆;刑殺不正,謂之賊。夫三者,守國之大殃也。
4.出自《郎潛紀聞》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
11.
遵循;奉行;遵守。
1.出自《書·湯誥》凡我造邦,無從匪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3.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
4.出自《答馮宿書》然足下與仆交久,仆之所守,足下之所熟知。
5.出自《〈雅述〉序》經者,常道也,可常以范世者也,故由之則治,迷之則危,去之則亂,確乎可守而不可畔也。
6.出自《山鄉巨變》收場吧,來了遠客,你們也應該守一點規矩。
12.
操守;節操。
1.出自《易·系辭下》失其守者其辭屈。
2.出自《書·洪范》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
3.出自《列女傳·陳辯女》君子謂辯女,貞正而有辭,柔順而有守。
4.出自《復仇狀》今陛下垂意典章,思立定制,惜有司之守,憐孝子之心。
5.出自《三俠五義》包相便保舉顏查散才識諳練,有守有為,堪勝此任。
13.
謂守寡。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曉得陸氏青年美貌,未必是守得牢的人。
2.出自《聊齋志異·金生色》亡人有遺囑,本不教婦守也。
3.出自《暴風驟雨》這種媳婦才算媳婦,要照如今的婦女呀,哼,別說守一年,男人眼沒閉,她早瞧上旁人了。
14.
收藏;保存。
1.出自《次柳氏舊聞》望見千余人持火炬以俟。上駐蹕曰:“何用此為?”國忠對曰:“請焚庫積,無為盜守。”
2.出自《長生殿·見月》只這盒釵,怎不向人間守,翻教地下埋。
15.
請求。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七年》魯君守齊,三年而無成。
2.出自《漢書·外戚傳上·孝昭上官皇后》數守大將軍光,為丁外人求侯,及桀欲妄官祿外人,光執正,皆不聽。
3.出自《后漢書·竇融傳》融于是日往守萌,辭讓巨鹿,圖出河西。
16.
姓。宋有守文。見《宋史·外國傳七·黨項》。
1.出自《續通志?氏族略七》守氏,宋守仁杰,袁州治中;明守育仁,蓬萊主簿。
17.
守衛;防守;把守。
1.出自《易·坎》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聞守卞者將叛,臣帥徒以討之。
3.出自《世說新語·識鑒》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4.出自《夏夜嘆》詩念彼荷戈士,窮年守邊疆。
5.出自《將軍河》可這會兒才二十來條槍,那么大一個廟,守哪堵墻才好!
1.即鷗鷺。漚,通"鷗"。
1.將麻莖或已剝下的麻皮浸泡在水中,使之自然發酵,達到部分脫膠的目的。
2.《晉書.石勒載記下》"勒令武鄉耆舊赴襄國。既至,勒親與鄉老齒坐歡飲,語及平生。初,勒與李陽鄰居,歲常爭麻池,迭相驅擊。至是,謂父老曰'李陽,壯士也,何以不來?漚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于天下,寧讎匹夫乎!'乃使召陽。既至,勒與酣謔,引陽臂笑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因賜甲第一區,拜參軍都尉。"后因以為爭斗之典。
1.漚麻的水池◇趙國主石勒未貴時,曾與李陽爭漚麻池,舊址在今山西省榆社縣。
1.泡影般的夢。
1.見"漚珠槿艷"。
1.即鷗鳥。漚,通"鷗"。
1.水泡。
2.喻虛幻不實。
1.果實名。
1.火氣悶在心里。
1.一種潤膚的香脂。
1.嘔吐腹瀉。
1.長時間地浸泡并覆以泥,使之腐爛。
1.香氣濃郁。
1.比喻短暫的幻景。漚珠,水泡。槿,木槿花,鮮艷而易凋謝。
1.亦作"漚苧"。
2.漚麻。
1.見"漚纻"。
1.一種潤膚的油脂香蜜。
1.方言。躺倒;不能動彈。
1.矮小的凳子。
1.方言。謂因勞累或慪氣等在家躺倒﹑睡倒。或指物體損壞不能使用。
1.趴伏下。
2.倒下。
1.象聲詞。
1.象聲詞。物體落地或撞擊的聲音。
1.見"啪嗒"。
1.亦作"啪搭"。
2.象聲詞。物體落地或撞擊的聲音。
1.象聲詞。器物碰碎聲。
1.象聲詞。器物爆裂聲。
1.象聲詞。物體落地或撞擊聲。
1.花。
1.花卉。
1.多而散亂貌。
1.謂瑵以金作花形。瑵,古代車蓋弓端伸出部分。
1.把持﹑控制。
1.古代兵車名。又名李公車﹑孩兒杷。車上設有機伏,下牽繩引發,可飛石擊遠,用于攻城破寨。見明黃一正《事物紺珠》。一說,杷車屬飛梯一類,登高時使用。《武備志·軍資乘》繪有"杷車"圖。
1.扒桿船。一種輕便的小船,灘行多用之。
1.植物名。其仁甘香如杏仁,花如杏花而色微淡,冬季開花。
1.謂搜羅挑選人材。
1.梳理,整理。
1.杷除去柄的部分。
2.抓扭對方頭部。十八般武藝之一。
1.用杷推聚。形容數量極多。
1.濃艷致密。
1.亦作"輱軻"。亦作"輡軻"。
2.困頓,不得志。
3.坎坷,路不平。
1.用車撕裂人體。
1.車裂分尸。
1.回環曲折。
1.以車撕裂身體。
1.即車裂。古代一種酷刑。
1.車裂或毒死。
1.盤旋往還。形容道路環曲。
2.山名,關口名。在河南。因山路有十二曲,盤旋往還得名。
1.用車撕裂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