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澶淵”,古地名,在今河南濮陽西。在中國歷史上,北宋和遼國曾在這里訂立澶淵之盟。
1.
見“澶淵”。古縣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濮陽市西。隋置,唐避高祖李淵諱,改名澶水縣。
1.出自《讀史方輿紀要?直隸七?開州》澶水城在州西二十里,本臨河、內黃、頓邱三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澶水縣……或曰,隋本置澶淵縣,唐諱‘淵’,因改曰澶水縣。
2.
見"澶湲"。水徐流貌。
1.出自《古文苑·蔡邕〈漢津賦〉》嘉清源之勢體兮,澹澶湲以安流。
3.
見“澶淵”。古湖泊名。又名繁汙、繁淵。故址在今河南省濮陽市西。春秋衛地。
1.出自《春秋·襄公二十年》盟于澶淵。
2.出自《水經注·河水五》《春秋》襄公二十年,經書公與晉侯、齊侯“盟于澶淵”。杜預曰:“在頓丘縣南,今名繁淵。”澶淵,即繁淵也。
4.
見“澶湉”。水緩流貌。一說水深廣貌。
1.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莫測其深,莫究其廣。澶湉漠而無涯,總有流而為長。
1.造就。
2.制造。
1.舊謂在爭奪政權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反映了以成敗論人的觀點。
1.見"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1.現成的證據。
1.畫竹子以前,心中先已有竹子的形象。語本宋蘇軾《文與可畫簀箉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后以喻處理事情之前心里早有通盤的考慮和打算。
1.周成王與周莊王的并稱。
1.已確立的準則。
1.大赤蟻。朾,通"蚥";蟻,通"蟻"。
1.謂呈送歸案。
1.呈文上報;上報。
1.上呈的稿本。
1.顯現。
1.猶稟報。
1.亦作"呈辭"。
2.猶呈文。多指申告的文辭。
1.見"呈詞"。
1.猶呈送。
1.呈文的底稿。
1.上報。
1.顯示才華。
1.謂舉薦而使謁見。
2.呈現。
1.上交,遞交。
1.猶呈送。
1.呈上試卷。
1.上告。
1.猶呈閱。
1.顯露,顯現。
2.猶坦蕩。
1.猶進見,謁見。
1.呈報使明白。
1.猶繳納。
1.顯示不凡。
1.猶申請。
1.猶呈祥。
1.謂自薦求仕。
1.以牲獻神之稱。
1.猶呈現。
2.舊時公文用語。謂呈請核示。
1.舉薦考試。
2.科舉時代為防詐冒,應試者先投奏狀,由試官檢驗核準,稱呈試。
1.上送。
1.遞呈控拆。
1.謂將罪犯送上公堂受審。
1.猶承當。呈,用同"承"。
2.清代對行會頭目的別稱。
1.謂散發甘美的氣味。
1.顯露出文采。
2.舊時公文的一種,下對上用。
1.顯現。
顯露;表現湖光山色呈現在眼前|呈現出繽紛的色彩。
1.猶敬獻。
1.猶言書面呈報。詳,舊時對上陳報﹑請示的公文。
1.呈現祥瑞。
1.謂呈現形貌。
1.遞呈文詢問。
1.送上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