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實行;施展。
2.
動詞
在物體上加某種東西。
3.
動詞
給予。
4.
動詞
施舍,把財物送給窮人或出家人。
5.
名詞
(Shī)姓。
1.
旌旗搖曳貌。
1.出自《說文·偃部》施,旗旖施也……??(齊)欒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
2.出自《玉篇·偃部》施,張也。
2.
旄羽珥,旌旗竿頭飾物。
1.出自《逸周書·王會》樓煩以星施。
3.
散布;鋪陳。
1.出自《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2.出自《荀子·勸學》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3.出自《大雨》詩風雷颯萬里,霈澤施蓬蒿。
4.出自《贈林公輔序》可以與日月同其明,河海同其容,施之澤四表,斂之善一身。
4.
設置;安放。
1.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問》施伏設爰,??其移庶。
2.出自《奏定制度》三公列侯,門施內外塾,方三十畝。
3.出自《元和圣德詩》廬幕周施,開揭磊珂。
4.出自《太平廣記》既而謂七娘曰:“汝為吾刻紙狀今夕之月,置於室東垣上。”有頃七娘以紙月施於垣上,夕有奇光自發。
5.出自《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璹哀之,於其死處施一阱,立榜其旁曰:“害人者速陷此中。”
6.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方就竹榻上施衾褥,命程元玉宿臥。
5.
施行;施展。
1.出自《國語·吳語》勾踐恐懼而改其謀,舍其愆令,輕其征賦,施民所善,去民所惡。
2.出自《論衡·定賢》戰國獲其功,稱為名將;世平能無所施,還入禍門矣。
3.出自《顏氏家訓·勉學》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
4.出自《與孟尚書書》孟子雖賢圣,不得位,空言無施,雖切何補。
5.出自《五侯宴》十萬軍中施英勇,生擒彥章建頭功。
6.出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衛生員在叫醫生過去施手術了。
6.
給予;施舍。
1.出自《廣雅·釋詁三》施,予也。
2.出自《詩》輟己惠於人,方可名為施。
3.出自《送張拱微出都》詩塞責以區區,一毛施萬牛。
4.出自《金史·逆臣傳·秉德》徒單遇害,世宗惡其不祥,施為佛寺。
5.出自《帝京歲時紀勝·赦孤》廣寧門外普濟堂收養異鄉孤貧疾瘵人,冬施粥??,夏施冰茶。
7.
教。
1.出自《禮記·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2.出自《禮記·學記》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8.
恩惠。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
2.出自《元和圣德詩》續功臣嗣,拔賢任耇,孩養無告,仁滂施厚。
3.出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九州之大,四海之遠,孰能稱陛下之旨,以一一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
9.
顯揚;表白。
1.出自《禮記·祭統》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于蒸彝鼎。
2.出自《論語·公冶長》愿無伐善,無施勞。
3.出自《淮南子·詮言》功蓋天下,不施其美;澤及后世,不有其名。
10.
搽抹。
1.出自《北征》詩移時施朱鉛,狼借畫眉闊。
2.出自《古今譚概·越情》參軍遂施粉黛,高髻笄釵。
3.出自《宋艷·駁辨》行云行雨今是夢,施朱施粉未相宜。
4.出自《春》蕙躺在床上,身上蓋了一床薄被,臉上未施脂粉,顯得十分黃瘦。
11.
用。
1.出自《淮南子·原道》夫道者……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
2.出自《顏氏家訓·風操》吾嘗問周弘讓曰:“父母中外姊妹,何以稱之?”周曰:“亦呼為丈人。”自古未見丈人之施於婦人也。
3.出自《送張道士序》大匠無棄材,尋尺各有施。
4.出自《〈新唐書〉辨》古人言叵信、叵測、叵量之類,叵字固可訓不可,然施于戒辭則不順矣。
12.
判罪;劾捕。參見“施生”。
1.出自《左傳·昭公十四年》乃施邢侯,而尸雍子與叔魚於市。
2.出自《國語·晉語九》邢侯聞之逃,遂施邢侯氏。
13.
陳尸示眾。
1.出自《國語·晉語三》秦人殺冀芮而施之。
2.出自《疑耀》余按:諸子書“施”皆殺而肆之。故《內則》施羊、施麋、施鹿、施麇;《左傳》秦施冀芮,晉施邢侯與叔魚於市;《山海經》殺而施之;《晉語》從欒氏者大戮施;《莊子》萇宏胣,胣第施也;《史記》施陳余。
14.
謂小便。
1.出自《韓詩外傳》汝獨不見夫喪家之狗歟?既斂而槨,布席而祭,顧望無人,意欲施之。
2.出自《王氏經說·夷射姑旋焉》《左氏·定三年傳》:“夷射姑旋焉。”杜注:“旋,小便。”……按《韓詩外傳》“顧望無人,意欲施之”,即《左氏》“旋”當為“施”之證。又《左氏·襄十五年傳》:“師慧過宋朝,將私焉。”杜注:“私,小便。”私、施、矢聲近,皆尿之假借。
15.
助詞。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孟施舍之所養勇也。
16.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施氏,姬姓。魯惠公之公子尾,字施父,其子因以為氏。
17.
謂施加。
1.出自《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出自《論衡·奇怪》夫令鳩雀施氣於雁鵠,終不成子者,何也?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今日賈廉訪所為,正似此二詩所言,“官人與賊不爭多”,“做官卻做賊”了。卻又施在至親面上,欺孤騙寡,尤為可恨。
4.出自《論持久戰》敵人的這一掠奪的即滅亡中國的政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兩方面,都是普遍地施之于中國人的。
1.揉搓玩弄。
1.放在手里揉搓。
乒乓球運動技術名詞。近臺還擊下旋球的一種技術。擊球時,持拍于體前,拍形稍后仰,上臂前送向前下方發力,以球拍搓摩球的中下部。具有動作小,球速快,弧線低等特點。有快搓、慢搓、加轉搓、不轉搓和搓側旋等。
1.揉擦。
2.折磨。
1.兩手相摩。
2.舊時私塾中體罰學生的一種方法。被罰者手擱桌上,塾師將筆管壓在其手背上,用力猛搓。
1.形容焦急的樣子。
1.揉摩。
1.洗澡時由人給擦背除去垢膩。
1.鮮明潔白貌。
1.切磨碰擦(齒牙)。表示商討論辯。
1.磋切,切磋。相互擦碰。瑳,通"磋"。
1.脆弱貌。《文選.左思》"宵貌蕞陋,稟質遳脆。"李善注"遳亦脆也。"唐裴度《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誰謂阻深,殷為強國;誰謂遳脆,勵為勁兵。"一說,急躁輕蹶貌。見《文選.左思》唐劉良注。
1.矮小丑陋。
1.方言。指身材短小的人。明楊慎《俗言》卷一有"遳子"條。
1.參差不齊的樣子。
1.猶蹉跌。失敗。
1.小石眾多的樣子。
1.琢磨;研究。
1.商量研究。
1.磨治器物。
2.擠軋磨擦。
3.研討;商議。
4.猶折磨。
1.猶切磋。比喻互相研討。
2.摩擦。
1.互相商議;交換意見。
1.商談;協議。
1.磨治雕琢。
1.耍把戲。
1.案牘上貼的白紙浮簽。
1.照料。
2.協助。
1.摘抄。亦指描摹。
1.猶乘風。形容行動快速。
拉攏說合(多指介紹婚姻)媒人撮合。
1.指媒人。
1.哄騙;慫恿。
1.撮垃圾的簸箕。
1.撮要記述。
1.四檐有尖角而上翹的亭子。
1.晉王嘉《拾遺記.周穆王》"西王母乘翠鳳之輦而來。"后用"鳳輦"稱仙人的車乘。
2.皇帝的車駕。
3.華貴的車駕。
1.珍貴的懷念。用作敬詞。
1.鳳凰。傳說中的瑞鳥。
1.古官名。執掌天文歷數。
1.對女子的美稱。
1.古祠名。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與夫蕭史雙雙乘鳳凰而去,秦人筑祠祀之。故址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南。
1.相傳為秦人祭祀弄玉所筑的高臺,臺上建有鳳女祠。臺址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南◇亦借指公主和美女所居之處。
1.鳳尾諾。
1.鳳首琵琶。琵琶頂部狀如鳳首,故稱。
1.即鳳板。
1.樂器名。笙類的美稱。
1.雕繪鳳凰等飾物的屏風。置于床頭。
1.亦作"鳳棲梨"。
2.梨名。肉細汁甜。
1.詞牌名。即《蝶戀花》。
1.《史記.李斯列傳》"建翠鳳之旗。"后即用"鳳旗"指以鳥羽裝飾或繪有鳳凰圖飾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