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過去;消失(多指時間、流水)。
2.
動詞
死,多用于表示對死者的敬意。
1.
往;去。
1.出自《詩·邶風·谷風》毋逝我梁,毋發我笱。
2.出自《漢書·高帝紀上》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3.出自《廣陽雜記》漁人得雌鱟,則其雄守而不去;得雄鱟,則雌者遠逝矣。
4.出自《古屋》春天即將逝去了。
2.
流。
1.出自《墨子·親士》是故溪狹者速涸,逝淺者速竭。
2.出自《水經注·渭水二》二川并逝,俱為一水,南與橫水合。
3.
死。
1.出自《漢書·司馬遷傳》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
2.出自《祭石君文》自君之逝,相遇輒哀。
3.出自《澹定集·大星隕落》哲人雖逝,猶存典型。
4.
飛。
1.出自《莊子·山木》翼殷不逝,目大不睹。
2.出自《淮南子·覽冥訓》〔鳳凰〕逝萬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
5.
跑。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2.出自《詠懷》皋蘭被徑路,青驪逝骎骎。
6.
消失。
1.出自《釣磯石》詩游魚何事偏深逝,不道人間有直鉤。
2.出自《書信集·致李霽野》我有許多小小的想頭和言語,時時隨風而逝。
3.出自《人的悲哀》方而小的臉上從嘴邊蕩起的世故的圓滑皺紋,在猛然揚起的煙火般的嘩笑聲里,才悻悻的勝利而逝。
7.
發語詞。
1.出自《詩·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2.出自《贈白馬王彪》詩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
3.出自《螢火賦》逝將歸其未返,忽欲去而中留。
8.
通“誓”。表決心之詞。
1.出自《詩·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2.出自《說文通訓定聲·泰部》逝,假借為誓。
做熟后不帶湯的米飯。
1.干卦所在的方位,即西北方。
把人的糞尿跟泥土攙在一起曬干而成的肥料。
干的粉條或粉絲。
1.西北風。
1.曬干新筑的祭壇。封,封禪時所建的祭壇◇泛指天旱。《史記·孝武本紀》"夏﹐旱。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干封三年。'上乃下詔曰'天旱﹐意干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張守節正義"蘇林曰'天旱欲使封土干燥也。'顏師古曰'三歲不雨﹐暴所封之士令干。'"《漢書·溝洫志》"上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干封少雨。"唐鮑溶《聞國家將行封禪聊抒臣情》詩"云雨由來隨六龍﹐玉泥瑤檢不干封。"一說﹐祭祀而不立神主謂"干封"。見《史記·孝武本紀》裴髎集解引如淳說。
1.干薪。
1.舊指帝王受命于天的吉祥征兆。
1.天地的符瑞。
1.求福。
1.即肉干。
1.主干與輔佐。亦喻擔當重任之人。
1."干父之蠱"的略語。
1.謂兒子能繼承父志,完成父親未竟之業。
1.天的覆蓋。
2.喻父。
1.猶言請托。
1.干枯貌。
1.一點不剩;精光。
1.清潔;整齊。
2.精光;一點不剩。
1.勤勉敬慎。
1.居西北方位的山岡。舊時被視為宜于營建帝王宮殿之地。
1.謂天道剛健。亦用以稱帝王的剛健決斷。語出《易.雜卦》"《干》剛《坤》柔。"
2.引申指君主的威權。
1.同"干岡"。
1.天的綱維,天道。
2.朝綱;君權。
3.夫綱,夫權。
1.鸚鵡的別名。
1.干枯。
泛指武器,比喻戰爭~四起ㄧ大動~ㄧ化~為玉帛。
1.干,盾;革,甲胄之類。泛指兵器武備。
1.患干疥瘡的人。比喻不干不凈的人。
1.打飽嗝。
1.指帝業。
1.謂自取其辱。
指不出股金、賺了分紅而賠了不受損失的股份。
1.見"干父之蠱"。
2.泛指主事;辦事。
3.干練有才能。
4.唐代陸贄向朝廷建議設立的制科之名。
1.即喜鵲。
1.干練堅持。
1.上天的眷顧。
1.古代掌均輸之官。
1.猶言承辦。
1.日光。喻君王的恩澤。
1.即日晷儀,測日影以定時刻的儀器。
1.猶干擾。
1.治理國家。
①果實的一大類,包括莢果、堅果、穎果和瘦果。通常指外有硬殼而水分少的果實,如栗子、榛子、核桃。②曬干了的水果,如柿餅。
1.指沙漠。
1.捍護。
因降水不足而土壤、氣候干燥。
1.猶干旱。
1.猶干旱。
同‘干號’。